推广 热搜: 变电  风电  柴油发电机组  变压器  开关柜  核电  电缆  互感器  火电  绝缘子 

记核动力院一所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室运行组

   2011-04-09 中国核电网60
中子通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高通量工程试验堆自1980年建成以来,已完成多项核燃料核材料样品的辐照试验研究任务,为我国核事业军民融合式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通量堆,有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群体,从选择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与高通量堆命运与共;从选择的那一刻起,“确保堆的安全”便成为心中千金不抵的最重一笔。他们,来自核动力院一所高通量堆室运行组。

    地动山摇 屏障不破

    2008年9月29日,在家倒休的易逸收到一条来自一个陌生号码的短信:定于10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请您将到京的航班告之,10月7日必须报到!

    易逸对平日收到的诸如“你中奖了”之类的短信早已产生了“免疫力”,压根没放在心上。10月1日,白班结束后的易逸赶回成都与女儿过节,晚上9点,又收到了来自同样号码的这条短信。第二天上午10点,这条短信再度“复制”,并在开头加了“特急”二字。好奇心驱使易逸拨通了这个陌生号码,对方解释说国务院的传真是加密的,所以只能通过短信发给本人。经过多层核实,确定真有此事,还没缓过神来的易逸急匆匆坐上飞机赶往北京。

    10月8日8点,在人民大会堂里,800多名受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代表和模范与国家领导合影,易逸站在第七排左边位置,笑容灿烂。

    四个多月前,在汶川地震那地动山摇的一瞬间,易逸冲到操纵台前,快速地按下了紧急停堆按钮,当时正在运行的高通量堆几乎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停止了运行,为保证整个堆的安全奠定了基础。

    易逸说,授奖时,他的脑中放电影胶片似地闪过这些镜头:彭军第一个喊出“地震了”,冲向紧急停堆按钮;邹德光紧盯控制台棒位;李广辉踉踉跄跄试图靠近观察仪表屏上的参数却几乎摔倒,只好俯在桌上查看;袁志敏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坚定地向外发布命令:“全体注意,全体注意,因突发地震,反应堆紧急停闭,所有运行岗位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过几秒钟时间,在天崩地裂的自然力量面前,一所高通量堆室运行组的全体人员却铸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回忆如梦,但手中的奖杯带着生命的承载和信念的体温,格外沉重。“它属于整个高通量堆运行组,属于千千万万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的核工业人。”易逸在获奖感言中深情地说道。

    安全二字永被“大写”

    “两岸鸟声啼不住,轻车已过万重山。”早上7点,几辆大巴从生活基地出发,向南跑上20多公里山路,百转千回后,汽车停在一幢古朴的白色楼房外,下车后的运行人员换上一身蓝色制服,忙碌的一天就此开始。下午4点,新的运行人员接替上岗,凌晨时分,又一批运行人员准备着彻夜工作。在高通量堆运行组人员心里,“安全”二字永远被“大写”:一个参数、一次摁钮、一声指令……仿佛渗入血液,经年累月,反复研习。

    夏季是四川的雷雨多发季节,也是高通量堆运行组最为紧张的时期。雷雨容易导致外电源失电,在这种情况下,要准确地判断和处理才能有效地实现余热导出,保证反应堆的安全。“系统设计得再安全,人心中的这道安全防线也不能放松。”操纵员李广辉说。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悄然而至的雷雨让每个运行人员的心都悬着。就在一眨眼的功夫,主控室的红色报警器就发出刺耳的鸣声。很快,值班长白全松就判定是雷电导致外电源失电,他马上发令启动停堆并导出相应的余热。就在停堆按钮摁下的一刹那,电话铃响了,“正在进行紧急处理!”说完,白全松就挂了电话。电话再次响起,还是如是回答。“在紧要关头,在场的值班长有权决定处理与堆有关的任何事务,这时候我们的‘官’最大。”白全松语带诙谐。“虽然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难免会焦虑,但是最终自信还是战胜了焦虑。”高通量堆室党支部书记曾毅刚这样说。

    老书记的自信不是没有来由的:运行组的成员从大学毕业到普通操纵员再到高级操纵员直至值班长,一般需要8~10年的培养时间。要获取高级操纵员执照,必须通过理论考试、模拟考试和现场答辩等多个环节的测试,笔试必须达到80分以上。现任副主任李子彦是运行组的“老”组员,他将自己检查系统的的工作经验总结为“望闻问切”四个字。“望”就是观察供电、设备运转状况等;“闻”就是感受气味和温度有无异常;“问”即详细询问值班人员相关情况;“切”就是用一种类似抗战片里探雷针的听诊器细听机器运转的声音。正是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全”二字才不是一句空话,而如铁一般掷地有声。

    自己的人生是“小写”

    繁华都市与偏僻山区,儿女承欢与异地相隔,世俗意义上的好前程与扎根基层淡泊无名……人生的选择很多,对于高通量堆运行组的人员来说也是如此。然而,他们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运行人员和一所很多同事都把家安在了生活工作相对方便的夹江县而非成都市,这样,家人可以做想做的工作,孩子也能上县城的学校。由于高通量堆运行周期较长,运行期间需要24小时观察、操作,上夜班是惯例,加班也是常事。运行人员自己顾家的时间太少太少。在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工作已有16个年头,曾长期做值长的室主任陈启兵说:“我和妻子两边的父母年纪都比较大,儿子出生后就请保姆带,两年下来,儿子只要保姆,不亲父母了。”有一年春节,由于任务紧,陈启兵回不了家。节后倒班陪着儿子玩了两天游戏,又得回去上班了。上车前,儿子还有说有笑的,可见车门一关、油门一踩,儿子就开始撇嘴哭起来。车子开出去有一段路了,陈启兵透过后视镜看见儿子正一路追着大巴跑,后头还跟着一群和儿子差不多年纪的小孩,因为大巴上坐着的大都是 “爸爸妈妈们”。现在,儿子念高中得去成都了,距离夹江县有3个小时车程,一家三口相聚的时间就更少了。在高通量堆运行组流行这样一句话:“孩子在那头,妻子在另一头,我在这头,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赵家强是两年前来到运行组的,当时摆在他面前的还有一个很好的选择:重庆大学机械专业保送研究生,但他选择了运行组。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正巧收到在成都工作的同学发来的共庆万圣节的邀请短信,赵家强婉拒了,因为那天他正好要值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这种享受可以往后放一放。”这是他自己的格言。“这孩子内向,不太爱玩,是天生搞科研的料。”曾毅刚这样评价赵家强,“要是搞科研的人都只顾着去玩,国家还指望什么呢?”“国家”二字当头,对于高通量堆运行组来说,自己的人生是“小写”的。

    目前,高通量堆运行组共有30余人,除了担负着高通量堆安全运行的重任外,每个人都承担了涉及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的科研项目。“运行组的每个成员基本上都是一专多能,综合素质比较高,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去其他部门自然就成了‘香饽饽’,放在同行里头比,也都是好样的!”陈启兵自豪地说道。高通量堆运行30年来,从运行组走出的院所领导和各方面的专家数不胜数,是核动力人才摇篮中的摇篮。

    高通量堆30年的安全运行,已然树立起了一座铁的丰碑,而运行组的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将镌刻其上。青衣江畔,大旗山下,他们和千千万万甘于奉献的核工业人一道,扛起了重于大山的国家使命,守护着神圣隽永的精神长河。(徐锦婷)
 
标签: 核动力院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核电
推荐图文
推荐核电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41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