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因于日本核泄漏事故,核电开发建设再次陷入争议。
历经30余年发展,2010年底我国核电装机1080万千瓦。“高效发展核电”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其前提是“确保安全”。核电已成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砝码。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底开工建设核电4000万千瓦。用5年时间,上马过去30年4倍核电装机容量。国内核电产业正步入“跃进”时期。
核电站选址正从沿海向内陆渗透。“十二五”规划纲要称,“加快沿海省份核电发展,稳步推进中部省份核电建设”。
十二五核电装机4000万千瓦
“十一五”期间核电建设可用“迅速”形容。
根据本报记者统计,2005年新开工1台机组,2006年新开工2台机组,2007年新开工2台机组,2008年开工6台机组,2009年开工9台机组,2010年开工8台机组。目前,运转中的核电机组为13台。
中国核工业协会人士预计,今后每年维持在8~9台左右,个别年份有可能开工10台。“核电产业发展已是轻车熟路。”
电力“十二五”专项规划也将核电列入“加快发展”序列。规划称,2011年开工建设首个内陆核电,力争2015年投产首台内陆机组。到2015年我国核电装机4294万千瓦,2020年核电规划装机容量9000万千瓦。
在空间布局上,我国将形成“东中部核电带”,即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省区加快发展核电;稳步推进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吉林等中部省份内陆核电项目。
本报记者掌握的核电规划图显示,内陆核电站多集中在长江流域。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院、电力专家吴钟瑚说:“内陆核电站之所以选择在沿江,一是该地区水资源丰富,二是该地区省份长期以来能源偏紧张,三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建和在建核电项目趋于饱和。”
此外,“核电发电小时数优于水电。水流域地区对核电热情更高。此外,一些能源供应偏紧的省份,就地平衡的传统观念强,不愿意接受远距离输电。”吴钟瑚说。
中国核工业第一、第二国际核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胥胜利说:“核电布局向内陆转移必须考虑环保问题。核反应产生放射性废液,对环境损害大。核电站布局在沿海,一是满足冷却水需求,二是便于废液排放。”
“在核电站大规模推进过程中,必须考虑地震、战争、恐怖袭击等外力影响。选址考虑地质、气象、水文、交通等综合因素。”胥胜利说。
核电建设的另一种冲动在于,核电可以吸引高额投资。按照业内预算,每百万千瓦核电装机投资约120亿,4000万千瓦投资额在5000亿元左右。所需资本金由核电企业与地方政府融资,剩余资本通过银行借贷。
理顺核电上下游
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称,铀矿资源不对核电发展形成制约。
中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过去国家对铀矿资源勘探、开发投入少,铀矿资源探明储量并不明确。
此外,铀矿资源的勘探仅限于点,60%以上的国土面积没有勘查。在铀矿开发中,遇到一些体制、政策难题,例如在同一区块存在铀矿与其他矿种矿权重叠。
“这都是铀矿资源供应的不确定因素。”上述人士说。
除此之外,核乏燃料处理与核电发展规模并不配套,核燃料循环利用体系尚未建立。
公开信息显示,我国第一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工厂于2010年底投用。该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于1992年动工建设,19年之后才投用,且尚未形成生产规模。
上述中核人士说:“以中试厂15年建设周期计算,到2025年国内核电装机至少8000万吨千瓦,其产生的燃料已经存储15年,超过最大储存时限,必须及时处理。后处理技术比核电技术复杂,放射性强、投资大,各省市政府不感兴趣。”
由此看来,核电产业上下游发展并不配套。在核电投资热潮背后,火电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在“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之下,火电经营不力。核电成为火电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说:“由于火电业务持续亏损,只能依靠核电和水电弥补亏损。”
业内人士介绍,核电成本已经能控制在每度电0.3元左右,与火电相比有一定优势。核电前期一次投入大,但运行成本稍低于火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周大兵“两会”期间,提交《关于促进核电发展措施的建议》。他建议国家支持电力企业发展核电,“推进核电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专业化”。
周大兵说:“目前,只有中核、中广核和中电投三家公司拥有控股投资核电项目的资质;华能、大唐、华电、国电等大型电力集团只能通过参股投资核电项目、开发核电厂址。希望国家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核电,吸收有条件的电力集团参与建设核电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