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电灾难的阴影逐渐散去,中国核电行业正在酝酿两种“大干快上”的冲动,一种是“上市去”、一种是“走出去”。
8月17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官方网站公布消息称,该集团旗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核电”)首次公开募股(IPO)已通过环保部的环保核查,证实了市场对其拟将核电业务打包上市的猜测。
与此同时,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下称“中广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技”)两家中国核电企业正在竞标英国Horizon核电公司,试图扩大中国核电企业的海外业务。
但一些业内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核电行业目前的这种发展态势,虽然比受福岛事故影响的蛰伏时期要积极,但如果上市旨在圈钱,“走出去”急功近利,则其对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争相上市
8月1日,环保部公布它在给中国证监会的相关函件中说,中核电下属7家生产企业经核查未发现违反国家核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未发现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未发现不适于为其出具上市环保合规证明文件的行为。
这是环境保护部首次对核电上市项目进行环保核查。函件还称,中国核电在建核电机组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在役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中核电下属7家企业被列入环保核查范围:秦山核电有限公司、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三门核电有限公司、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和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今年早些时候,中核电就表示,其计划在上海进行首次公开募股,所筹资金将为总投资人民币1735亿元的五个项目提供资金。
“事实上,很多核电公司一直以来都有准备上市的打算。”国核技专家委员会专家汤紫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我目前知道的还有好几家。”
中广核内部一位高层对此亦有同样的说法。“上市融资是解决现金流不足的渠道之一,我知道好几家都在酝酿上市。”他说,“机构投资者恐怕是主要对象。”
在汤紫德看来,核电公司的上市,对中国未来核电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这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而已。”他说。
在另一位中广核专家看来,中国核电公司争相上市,看中的是国家高层对核电的重视。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核安全、地震、海洋等方面专家,用9个多月时间对全国41台运行、在建核电机组,3台待建核电机组,以及所有民用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等,进行了综合安全检查。
“现在中国高层已经释放了重启核电的信号。”该中广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在传统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势必大力发展核电以弥补能源的不足。”
但上述两名专家均认为,中国要发展核电,最重要的不是依靠争相上市,而是继续在加强核电安全和技术研发上下工夫,以实现中国核电的国产化,避免继续在技术上依赖从其他国家引进的尴尬。
技术落后于资本
至于中广核、国核技参与竞购英国Horizon核电项目,则更像是一场凭借资本实力而非技术运营能力进行的窝里斗。
“中国在这方面能不能谈成还是一个问题。”法国电力集团核电部一名相关负责人对本报称,“据我了解,目前英国政府也有很多不同意见。”
他认为,英国政府的介入,将给中国两大核电巨头对英国Horizon核电项目的竞标带了诸多的未知数。
据报道,英国官员已发出信号暗示,希望两家相互竞争的财团中的中国合作伙伴在该项目持有少数股份。这是为了缓解英国人对中国掌控英国最大反应堆建设计划之一的担忧。
Horizon计划在威尔士安格尔西岛的Wylfa和格洛斯特郡的Oldbury建造反应堆。至少有两个财团正酝酿投标,这笔交易预计价值为5亿英镑。
其中一个财团由日资反应堆制造商东芝西屋牵头,合作方为中核电和美国发电企业Exelon。另一个财团的成员包括法国政府控股的反应堆制造商阿海珐和中广核。
上述负责人称,对Horizon项目的投资,关键的技术不是来自中国而是美国和法国。
“虽然中国核电巨头在核电站运营能力方面的确表现不错,但这一优势难以在英国发挥出来。”曾在秦山核电站工作的一名人士向本报表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核能体系在中国人的核电认知版图里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该人士认为,在成本控制上,中国核电在国内的优异表现几乎完全在依靠国家行政力量的支持,这在欧美国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使得核电投资充满了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与中国几乎同时起步的韩国核电得到迅速发展,获得阿联酋200亿美元的核电大单,这直接刺激了中国核电巨头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的冲动。
目前,尽管中国核电在建机组占到了全世界的40%,但海外项目却仅只有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两台象征意味浓厚的300MW陈旧机组而已。
“出现了两家央企分别组成财团对英国企业表示收购意向的现象非常罕见。”上述人士称,“这足以说明中国核电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急功近利,缺乏统一部署。”
比起其他新能源市场,核电市场投资成本高、周期长,风险极高。“不论中国核电企业此次在英国核电市场的试水之路结果如何,绝不能寄望于资本优势去开疆扩土。”该人士说,“资本在核能市场永远不是什么优势,只有坚持对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品牌,以技术输出为先,才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