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 中国正努力突破其核电发展瓶颈。
继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全球最大的核电公司阿海珐以及全球最大的铀燃料生产国之一哈萨克斯坦签订了铀燃料的合作协议后,中国核工业集团的海外铀战略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8年11月14日,中核海外铀业控股有限公司成功收购了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科铸技术集团公司(02302.HK)75%股份,并拟将公司名称变更为“中核国际有限公司”。
中核海外铀业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国核海外铀资源开发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而中国国核海外铀资源开发公司是中核集团于2006年成立的专门进行海外铀资源开发的公司。
此次收购再次表明,中国的海外铀开发正在加速。
中核时不我待
在这样一个寒冬,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暂停了上市计划。中核海外铀业的港股借壳可谓独树一帜。
“哪怕是现在的环境,国内仍然是募资首选地,选择H股借壳,最大的可能就是急需用钱。”国金证券分析师刘江啸告诉记者。
中国国核海外铀资源开发公司成立不满三年,远远达不到“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的国内首发要求,选择香港已是不得已的选择。
但三个月前,中核方面与科铸技术集团达成协议时并未料想大环境的恶化。“双方如何协商应对这一市场变化,局外人不得而知,但现在借壳上市肯定不如三个月前划算。”长城证券分析师乔培涛分析。
面对再次缩水的融资能力,中核并不想等待。
中广核与中核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两家核电站业主。论资历,中广核显然逊于中核集团,但其发展势头却猛于中核。据业内人士介绍,中核在役核电站略多于中广核,但在建核电站中广核的份额远远超出中核。
相较中广核,中核没有太多的选择。中核集团铀业公司总经理张飞凤曾透露,中核集团铀业开发过去是单一投资,现正在考虑将铀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事实上,在与外资合作方面,中核也没有中广核有优势。“一方面是中核没有阿海珐这样的亲密国际伙伴,另一方面,中核的资金没有中广核那么雄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公开消息显示,2007年中核集团盈利逾20亿元,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广核仅今年上半年利润就达30亿元。
海外“铀”惑
10月30日,中核集团副总经理邱建刚在中核集团铀业公司50周年大会上表示,在2020年前,中国核工业集团将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新项目,扩大铀资源占有量。
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要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装机容量为1800万千瓦,届时,天然铀年需求量将达到8000吨。
但业内普遍认为铀资源将成为中国核电发展的重要瓶颈。记者从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得到的数据是,中国现在已探明的铀矿储量只够2020年1/3的用量,更有人士认为这一数字仅为1/7。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我国现在的探矿速度持乐观态度,认为探矿投入的大幅攀升,我国的探明储量会大幅增加,但去海外找矿是一个必然出路。
“从战略上讲,尽量保持本国的铀储量,多应用国外的资源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核电资深专家汤紫德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从另一个角度讲,使用海外的铀资源更经济,“我国的铀矿品位较低,冶炼成本高”。
其实更多的采用海外铀资源正是发达国家通用的方式。“相比日本等国,我们去海外找铀起步已经晚了。”汤紫德告诉本报记者,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海外寻铀,而中国核电行业开始涉足海外铀矿仅有2年时间。
紧迫的时间窗口
事实上,“很多省市都遇到能源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80%以上,沿海及贫煤省不同程度的遇到电力、运输紧张问题。”华东电力设计院李炜告诉记者。
一座百万千瓦核电站不仅能够每年为当地提供上百亿千瓦时的电量,而且能够解放几百万吨的运力。“一座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耗煤三四百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三四十吨。”中核集团内部人士向记者介绍。
鉴于核电清洁、高效等特点,去年我国公布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式将我国发展核电的基调从“适度”调整到“积极”。张国宝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第一次亮相时就表示,“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有序、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选择。”
一个月前,记者从能源局一位官员处获悉,政府正在考虑重新修订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发展基调从“积极发展”改为“尽可能的发展”。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在役核电站的运行规模会达8000万千瓦,“这么大的政策调整,国家必然要考虑铀资源的问题。近几个月来,两大核电运营商在海外铀领域频频出手,很可能是政府方面授意的结果”。
另一方面,此时,无论收购海外铀公司还是购买铀燃料都非常划算。
受美国金融“海啸”影响,国际天然铀价一跌再跌,截止到10月底,已比年初跌掉了44%,维持在40美元/磅左右。
“长期来看,铀资源必然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于世界经济放缓预期而发生的暴跌正是我们大力买进的好时机。”汤紫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