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拖未决的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国际招标再次出现变数。
由于夺标呼声甚高的美国西屋公司被日本东芝公司收购,并随后对技术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一总标的超过400亿元、决定中国未来核电技术路线的“马拉松式”招标被再度拖延。参与招标工作的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一位高层6月15日向本报透露:“形势比预想的还要复杂,目前谈判和决策工作仍在继续,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我们要货比三家,认真谈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国务院新闻办6月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这个技术引进项目关系重大,金额巨大,技术复杂,中方会采取谨慎态度,综合评价各种因素。
2004年9月,为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中国政府决定将浙江三门、广东阳江共四台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面向国际招标。2005年2月28日截标后,美国西屋公司、法国阿莱瓦(Areva)集团和俄罗斯原子能出口公司经过初选进入“短名单”。
招标结果原计划2005年10月宣布,但随后被不断推迟,惟一得到证实的是,俄罗斯原子能出口公司因技术不符合中方要求而提前出局。业界早先曾流传说,招标将在2006年年中最终定局。
但接近谈判各方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西屋公司近期对竞标方案进行了大幅调整,将原本放在核岛中的部分设备改放到常规岛中,这使得中方及其他竞标企业措手不及,谈判被再次延长,年内揭晓结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核电站在结构大体上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利用核能产生蒸汽的核岛,包括核反应堆和一回路系统;另一部分是利用蒸汽发电的常规岛,包括汽轮发电机系统。
西屋公司参与竞标的方案AP1000为第三代压水堆型,2006年2月东芝宣布斥资54亿美元高价收购西屋之后,很快决定对竞标方案进行调整。
“西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核岛和常规岛全盘控制。如果中方选用其核岛,为了确保安全和技术统一,常规岛也必须选用西屋的。”上述知情人士称,实际上常规岛部分与火电厂大同小异,中方企业完全有能力自己设计制造。
另外一家夺标热门法国阿莱瓦集团参与竞标的技术为EPR,目前正应用于芬兰的一家核电站,但2009年才能投产运行。而西屋公司的AP1000至今没有建造的实绩。这两种技术各有优劣,均未完全成熟。对于是否有必要将其高价引入国内,业界一直争论不休。
据了解,阿莱瓦集团EPR的报价超过2000美元/千瓦,西屋公司AP1000约为1500美元/千瓦,尽管多轮谈判后已有所调低,但距离中方的预期仍有不少差距。以此估算,中国为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花费约400亿元至1000亿元人民币。
目前,中国已建成投产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岭澳、江苏田湾等核电站,共11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87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1.7%,远低于世界16%的平均水平。今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2005-2020)》(下称《规划》)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核电”,并计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
这意味着在未来15年内,中国需要平均每年开工建设2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才能实现上述规划目标。
“要完成4000万千瓦的核电建设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如果不抓紧的话确实存在落空的危险。”张国宝说。
在发展核电的技术来源上,中国已建成的核电站分别采用了法国、加拿大、俄罗斯以及自主研发的技术。而今年3月的《规划》,要求下一步统一发展技术路线,借鉴吸收国际经验和先进技术,努力形成批量化建设先进核电站的综合能力。
业界普遍认为,今后中国国内建设核电站的路线图将是:依托浙江三门、广东阳江引入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对其消化、吸收并在实现自主化、国产化的基础上,大规模建设中国品牌核电站。
但由于核电招标进程严重滞后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在实际操作中,中国似乎已降低了对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期望值和依赖程度,转而采用“三条战线”同时推进的务实策略。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替代能源与电力国际峰会2006”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黄国俊对此介绍说,这三条战线是:第一条,利用现有基础将秦山二期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在原厂址上翻版扩建;第二条,通过国际招标引进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建设浙江三门和广东阳江核电站;第三条,继续改进自主设计的二代加核电站CNP1000,该技术已确定应用于即将开工的辽宁红沿河核电项目,它将成为中国核电建设从二代向三代过渡的主力堆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