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柴油发电机组  变电  风电  变压器  开关柜  核电  电缆  互感器  火电  绝缘子 

秦山二期核电站带来中国核电建设的春天

   2008-04-10 中国青年报107
本报记者 谢湘

  4月28日这天上午,春雨初歇,艳阳高照。

  随着大吊车的长臂将一只散发着腾腾热气的混凝土罐轻轻移动到3号机组主体工程上空开始实施浇灌,“十一五”开局之年的重要项目——位于浙江海盐的秦山二期核电站(简称


   



:秦山二核)扩建工程拉开了开工建设的序幕。

  春天的声音早已传到了这里:

  今年春节过后,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在提高油气开发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核能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开发能力。”

  不仅如此,“积极发展核电”几个大字还正式写入了刚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

  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国家竣工验收暨扩建工程开工仪式的现场,我们和这里的建设者一道约会春天,感受春天。

  春天的信息:第二次飞跃带来了中国核电建设的春天

  秦山二期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大型商用核电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叶奇蓁说,“可以这样认为,秦山一期核电站主要解决的是中国核电从无到有的问题,完成的是第一次飞跃;而秦山二期核电站则实现了由小型原型堆一步跨越到大型商用堆,完成的是第二次飞跃。而这一步飞跃对中国核电的发展而言,意义非常重大,是一座新的里程碑”。

  今年72岁的叶院士已记不清自己在北京和秦山之间来来回回往返多少次了。这位新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曾在筹建秦山二期2×60万千瓦核电站的工程中主持可行性研究,参加过技术路线、堆型选择、主要技术指标确定等一系列决策性工作。

  “核电是一个新生事物,过去我们对核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各方面的科技水平、工业基础都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撑这样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人们对核电的安全性、经济性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心存疑虑,所以国家对核电所提的方针一直是‘适度发展’”。作为秦山二核的直接参与者,叶院士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历程,有着最直接、最清晰的记忆。

  然而,建成秦山二核的成功实践,开始让人们重新认识自主发展核电的意义,并促使中国核电建设开始提速!

  ——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工程项目可靠:水压试验、密封性试验、临界试验、并网发电等一系列重大节点均一次试验成功;

  ——经济成本低:比投资为1330美元/千瓦,远低于国内同期引进的核电机组;

  ——经济效益可观:两台机组投产以来,每天发电3200万千瓦时,对缓解华东地区的电力紧张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两台机组平均负荷因子达到89%以上,高于世界核电运营者组织(WANO)的中值水平;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300多天,非计划自动停机为“0”次的记录;实现利润7.05亿元;

  ——拉动了国家重大装备业的升级换代: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5%,在55项关键设备中,有47项是国内制造的,包括高技术含量的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一批大宗核电专用材料通过研制,实现了自主制造;

  ……

  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依循着自身规律而前行。当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时,核电发展终于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2003年,曾培炎副总理在杭州召集了相关会议。在这次会上,他传达了中央关于发展核电的方针将由“适度发展”调整为“积极发展”的精神,并提出了2020年要实现4000万千瓦发电能力的宏伟目标。

  他解释的理由是,我们已完全有能力在自己的技术基础上建造安全可靠的核电站,而且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能够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的核电站。

  “4000万千瓦,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提起这个话题,叶院士如春风拂面,喜不自胜,“最近我上网查了一下,目前日本核电站的发电总量大概是5000~6000万千瓦;法国更多一些。而我们国家在2020年真正达到4000万千瓦,这就相当于还要建30座百万千瓦级机组的核电站。如果从现在就开始着手的话,意味着国家每年都要建成两到三座核电站。从这两个基本数字来看,从这个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核电发展的春天是真的来到了!”

  春天的回声:真正的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也是市场换不来的

  2002年6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秦山核电基地视察时指出:“核电产业是高技术的战略产业。实践证明,高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要继续坚持以我为主,这是发展核电的必由之路”。

  工程立项之初,就有两种发展模式摆在秦山二核人面前:一种是完全立足于自力更生的秦山一期核电站;另一种是全套引进法国设备技术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1986年,中央提出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而实施这个方针的第一个工程就是秦山二期核电站,它需要汲取来自两条道路的经验。

  叶院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留苏学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从我国强行撤走专家、美国对我国实行核威胁、核讹诈的“寒冬季节”,是他不曾忘却的记忆。几十年后,虽然世界处在和平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但是国际间的斗争依然相当激烈。

  “我们从1986年开始和德国人谈,和法国人谈,和美国人谈,他们转让技术,我们则通过贷款,搞补偿贸易与他们交换。没想到,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后,国际社会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本来进行了好几年的谈判不得不中途停顿下来,使我们遭受到很大的挫折。”叶院士回忆说。

  核二院院长李晓明同样受过深深的刺痛,“当时1、2号机组有个关键设备需要引进。据专家考察,美国掌握的核心技术应该是最好的。但是人家根本不卖给你。”

  中核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杨兰和深有体会,“美国、日本、法国的设备厂商,虽然都看中了中国核电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但在价格方面,相互咬得都是挺紧的,尤其是那些带有核心技术的关键设备,要价非常昂贵。”

  严峻的局势、巨大的压力,迫使秦山二期核电站的决策者不得不在1989年下半年采取了新的对策:“自主设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争取国外咨询”,在汲取国内外在役核电站经验的条件下开始搞科研,搞初步设计。

  压力往往能够变成动力。通过秦山二期核电站的建设,我们不仅掌握了核电建设的技术,还取得了300多项技术创新和改进成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自主设计、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国家之一。

  “秦山二期立足自主创新,通过艰苦拼搏和不懈努力,在没有聘请一名外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第一次按照国际惯例实施项目管理,在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上成功地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作为秦山二期1、2号机组建设全过程的直接指挥者和亲历者,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李永江对此颇感自豪。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也是市场换不来的。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经实践反复证明过的真理。

  春天的亮色:一批自主培养的青年人才成长起来了!

  中国的核电,是一个年轻的事业,也是优秀青年最集中的地方。

  “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所有痛苦、所有辛劳都变成了今天的财富,而最大的财富就是我们有了一支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培养起来的高质量的青年人才队伍,他们是中国核电事业今天的中坚力量,明天的希望种子。”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的云南白族青年杨兰和,是核工业第二次创业时,从大西北转战到秦山二核参加建设的。当年只有38岁的他,今天已走上了公司总经理的领导岗位。

  在厂区为我们作向导的洪源平,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统专业的毕业生,30刚出头。1996年6月2日,他从报纸上看到秦山二期浇灌第一罐混凝土的消息,心里砰然一动,决心毕业后来这里干一番事业。十年,弹指一挥间。在人生关键的十年中,洪源平在秦山接受了最严格的训练和锻炼。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工作出色,没有经过操纵员阶段的他,便直接担任副值长,又升任运行处副处长,俨然已是一个“老核电”了!

  其实,像洪源平一样年轻的“老核电”,在秦山二核随处可见:无论是仪表满目的主控室、扩建工程的工地,还是公司办公楼的科室。据有关资料介绍,秦山二核整个建设队伍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全程经历了电厂设计、设备采购制造、建筑安装、调试运行及工程管理各个阶段,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积累了一整套核电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其中培养的核电运营的精英,被称为“黄金人”的核电站反应堆操纵员和高级操纵员就有80多名。

  经历了秦山二期核电站这样一次完整的创业过程,一大批年轻人成长、成熟、成才、成功了!

  一位国际原子能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的核大国不是看它的原子弹能否上天,而是看它能不能建设自己的核电站。

  中国秦山二核的建设者用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作出了圆满的回答。

  站在秦山二期扩建的工地,我们面向东方极目眺望:那里是蔚蓝色的大海,那里是美好的未来。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秦山二期核电站面对的将是整个世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核电
推荐图文
推荐核电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41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