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风电  变电  变压器  核电  开关柜  互感器  电缆  绝缘子  火电  柴油发电机组 

从引进到创新:核电装备发展曲线图

   2009-04-10 中国核电网7
来源:《能源》杂志

    记者:余芳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机械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现超常发展。但近十年来,这种引进越来越难。我们在与国外的合作中有过不少教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向《能源》杂志记者这样感叹。

  1998年,德国某企业和中国某企业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外方承诺向合资公司转让包括火电、石化等十多项泵工业的设计制造技术。

  十年过去了,当初德国公司承诺转让的十多项技术还是没有转让,就连现在生产的超超临界、超临界等火电机组,核心技术还在德国人手里。关键部件都在国外做,钱主要是外国人赚。在头几年的严重亏损后,中方的股份已经撤出。十年之后这个德国公司和上海某企业成立的合资公司,早已摇身变为外方的独资子公司。过去的教训

  2009年4月,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办公室里,隋永滨谈起机械装备工业技术引进时并不避讳一些不成功的案例。

  隋永滨不会忘记十年前见到那个合资企业的剪彩的场景。作为国际著名泵阀设备供应商的德国企业和上海某企业合资建厂,为火电机组提供设备零件。德国企业当时承诺,将向中方转让十多项核心技术。

  2006年,隋永滨故地重游,心情变得有些复杂。招待隋永斌的德国企业中国区经理满脸笑容,“十年前我们合资新厂刚落成时您就来过,现在您又来了,您觉得有什么变化吗?”十年来,在这个厂房内,似乎体现不了时代的发展。一样的厂房,一样的设备,隋永滨环顾四周给出这样一个回答:“除了你们当年刷的蓝油漆已经脱落,一切没有变化。”

  隋永滨不客气的回答,让外方的经理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提出另外一个设想,他们不满足在火电市场上的表现,想进入中国的核电市场,希望再建立一个公司。“不可能,中国人不会再上当了。”隋永滨说,“你们聪明中国人也不笨。第一,中国核电装备要实现国产化,走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道路,不会再当你们的加工厂。第二,要合作除非再新建合资公司。”

  上海一晤后还不到一个月,德国公司就派出了七八人的代表团来京面见相关部门,寻求为中国核电设备提供产品的可能,并带来了合作后产品设备国产化的方案。在此次的合作谈判中,外方企业按照中方的要求把转让技术的清单和转让时间表一一列出,双方对技术转让达成共识,但在持股比例上出现了分歧。德国企业提出要占百分之八十五的股份,结果被否。一轮谈判下来,德国企业坚持要有控股权,至少百分之六十。如果外方控股,那么在合资企业的具体运营,包括已达成的共识会不会成为没有实际意义的书面承诺?就跟十年前一样?

  双方僵持不下。但是德国企业并没有放弃,他们知道在中国这个新兴的核电市场上,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具备实力的企业都不能抵挡的诱惑。在刚刚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核能大会”上,与会发言者说,“世界核电发展主要看亚洲。”而和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中国核电比例是最低的,结合中国积极发展核电的政策,中国的核电市场让人兴奋得坐不住。

  最终,中方和德方于2008年新成立的合资企业中,中方享有百分之五十五的股份。

  隋永滨说,谈判的过程实际上是双方博弈的过程。外方要进入中国市场必须真正向合资企业转让技术,搭国产化平台,帮助中国人实现自主化。而中国在“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也必须掌握主动权。

  这是过去发生的一幕,也是中国在技术引进中曾经遭遇苦涩的一个缩影。有人评论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说,“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世界三流,百分之七十的行业利润被进口的零部件吃掉,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中国被称为技术消费大国以及世界加工厂。”在隋永滨看来,这样的说法应不是来自了解机械工业行业的人。他说,“虽然目前某些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仍有较大的对外依存度,但是机械工业有三分之一的产品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引进消化中成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机械装备业现在实力很强。”

  在中国银行总部的大楼里,孙昌基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他的办公桌上摆了很多外表相似的笔记本,谈到某个项目时,可以很快在某个笔记本中找到相应的笔记。中国机械行业三十多年的工作历程,让他对引进消化吸收这条道路非常熟悉,并且对中国装备制造业通过这条路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毫不怀疑。

  孙昌基,前国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家核电公司筹备组副组长、中银香港副董事长,从1984年第一次出差美国西屋公司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他几乎走遍了世界著名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目前,按照他的行程很快又要出国,这次考察的依然是机械装备制造企业。

  “初期,我们和国外企业的差距确实很大,但是这几年发展很快,我越来越感到欣慰,我们机械装备业的加工能力毫不逊色,实力很强”, 孙昌基说,“我对核电装备制造业是有信心的。”过去的经验给了他信心,宝钢和三峡工程的国产化项目都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案例,而这些正是他所亲身经历的。

  他回忆说,宝钢一二期工程引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是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20世纪80年代冶金新技术的综合,从宝钢一期完全引进到二期实现百分之三十国产化,再到三期我们实现了百分之七十的国产化,现在完全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以后武钢、鞍钢的工程都是中国自己做,现在冶金设备已经开始出口了。”

  他又谈到了世界闻名的三峡工程,当时三峡决定引进七十万千瓦机组,国内不具备这样的生产能力,究竟引进哪种技术、哪个公司是一件费心思的事,孙昌基当时参与这部分的决策。为了做出周全的决定,他看遍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厂。

  后来决定引进的是两个联合体,法国阿尔斯通和瑞士ABB公司联合体中标8台机组,加拿大GE公司和德国西门子组成的VGS联营体中标6台。经过多方研究后,决定让哈电引进一个公司的技术,东方电气引进另一个公司的技术,在三峡岸上26台机组中,左岸的14台机组8台分给哈电联合体,6台分给东气联合体。

  在左岸工程开始之前,这两个集团被下达了任务,要求两个中方企业通过学习外方的技术在各自的任务量中至少自己制造一台。

  等左岸机组造完,三峡右岸12台机组再招标时,通过引进学习的哈电和东方电气已经具备了自主化的能力,它们开始独立投标。让他高兴的是,“中国工厂给出的水力模型已经比阿尔斯通好”。

  “中国人不笨,是能做出来的”孙昌基说,“关键是团结。”

  对于核电项目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对引进的技术资料集中消化。“我国目前运营的核电站都是二代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二代核电国产化达到百分之八十”,中国工程院院士,秦山二期总设计师叶奇蓁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除了个别的零部件材料,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我们第三代核电技术是和西屋签订的,中国机械工业总工程师隋永滨介绍说,虽然三代核电技术是从美国引进,但关键设备技术来自配套厂家,多达二十多个。“现在中国人应该停止二三代之争,集中力量,一致对外,共同做好消化、吸收工作。”

  对于第三代核技术的消化和吸收问题,机械工业联合会前核电办公室主任、国家核电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许连义告诉《能源》杂志记者,“当前我们正集中行业内的所有优势力量在做这件事,包括中核、中广核”。

  有学者质疑国产化的程度,称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并不能实现自主。对此隋永滨的看法相对乐观,他认为研制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也是正常的。研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大锻件来说,二代改进的锻件基本解决了国产化难题。他相信三代大型锻件的国产化也一定能够成功。

  “我们能掌握核电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他说。压力容器实现自主化了,主泵通过合作逼近自主化。东方阿海珐完成16台任务后,合资企业将掌握主泵技术。哈尔滨和安德里茨合作12台后,中方将自主设计制造主泵。等待打破的坚冰

  尽管隋永滨和孙昌基都对机械装备业在三代核电项目上的作为表达了信心,但是,他们也承认目前还存在不少挑战。

  机械装备行业以前做核电项目太少,缺乏经验。即使以前做过大型锻件,现在仍达不到三代核电项目的要求。孙昌基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起来,“你看,第三代核电技术由于减少了裂焊,对大型锻件的要求更高了,这个有弧度的封头很难。”

  此外,控制系统也是业内人士一直关注的环节,目前国内的核电站,控制系统最好的是田湾。“那是引进西门子的设备,中国在此方面较弱,没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产品。”

  同时在管理上、在核文化的建设上,装备制造企业也将必须适应“核”的要求,这对核装备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任何环节不对都可能造成停产停工。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如果一般火电机组生产中出现了问题,能不能做,怎么做,工厂总设计师一天之内就有答复。但是核电设备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要上报设计院、国家核安全局,牵涉到外方技术的还要通报外方。”这样一来,可能等答复就要好几个月。

  除此之外,对于机械装备制造业而言能否国产化、能否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设备企业不掌握设备设计图纸。

  业内人士分析,核电国产化包括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四个方面。

  这其中“自主制造”看上去由机械装备制造业负责,但实际上,能否实现自主制造,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造设备,二是设计设备。中国的现状是,前者工厂可以负责,后者只有设计院才能负责。这些设计院大都属于核工业体系。这源于核的特殊性以及中国长久以来形成的核工业体制。有人把核工业体系的这种封闭程度比喻为“坚冰”。

  “这就导致了核电设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孙昌基说:“设备设计图纸严格来说应该由制造厂设计。”而现在,“我们设备厂都是依样画葫芦,只有按图纸制造”。

  因而和一般的水电、火电设备不同,机械装备制造人士并不敢拍胸脯保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掌握核电设备的设计能力。

  隋永滨说,国家强调装备制造业要掌握设备设计技术,设备制造企业不能只是一个加工厂。目前二代堆型核岛设备的设计是把持在设计院手里。第三代核电设备设计,也是如此。在他看来,这是过去封闭的核工业体制造成的,应该改变,这样设备企业才能自主创新。另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核电事业进一步发展,核电设备的设计图纸掌握在设计院手里还是装备企业手里,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尤其当前对于装备制造企业而言,需要设计院和制造企业共同合作。目前我国的设备制造企业还不具备工程公司的功能,而有些设备却与核岛工程密切相关。

  隋永滨和孙昌基也认同了这一点。此外,孙昌基说,核电设备的国产化并不像冶金工业设备那样做几套就能掌握的,毕竟难度更高。市场与梦想

  2009年2月4日,立春后的第一天,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此振奋金融危机中的装备制造业。从去年金融危机开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出口额就大减,甚至一些领域的产品原有订单都被取消了。

  相对于冶金、船舶等机械装备业的寒冷,核电装备业却订单不断。核电项目资金筹集毫不费力。在这一年的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明确提出,“核电不需要振兴”。这是个朝阳产业,孙昌基说。

  他有些兴奋地表示,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很猛,不像过去单件、小批没有利润,甚至要赔。一批具备实力的机械装备企业集结在此,投入不菲,勾画了各自的核电发展蓝图。

  一重投资40亿,扩建了工厂的冶炼锻造、热处理机加工的能力,为核电发展做好了准备。

  东方电气,早在2004年底,就在南沙投资建了南沙东方电气广州重机,这个工厂专门用来服务于核电。一手抓二代,一手抓三代。在常规岛方面,已连续获得了红沿河、宁德、方家山、福清、台山项目汽轮发电机组订单,其中台山项目为第三代核电项目,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出力达1750MW。

  哈尔滨电气,未来3年间,预计将投入33亿元发展核电产业。为第三代核电发展建设秦皇岛设备基地。已经获得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四台AP1000项目常规岛合同以及主泵电机供货合同,岭澳二期常规岛安全阀、泄压阀等。

  上海电气,投资60亿元建设闵行基地和临港基地。2008年4月,一举拿下国内百万千瓦级核电常规岛最大订单,与阳江核电公司签订6套常规岛汽轮机发电机组制造合同。到目前为止,上海电气核电项目订单已突破150亿元。

  对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泽民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从国内核电主要设备生产厂家来看,主要是三大动力集团: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哈电。在常规岛制造方面,三大集团都可以参与竞标。因为核电设备制造力量相对集中,所以目前已形成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哈电三大集团为代表的生产核岛、常规岛、核电设备及专用材料的完整产业链。

  长城证券研究员周涛认为,在核电常规岛设备方面,东方电气和阿尔斯通结成的投标联合体占据三分之一左右的市场份额,核岛方面,东方电气占据半壁江山。

  这些都是对过往所得的评价,在未来,随着第三代核电的发展,核电装备厂的格局或许会变。

 未来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隋永滨认为核电设备应占整个核电投资额度的百分之四十五。

  孙昌基给出的比例则是百分之三十。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2020年中国达到七千五百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计算,那就是七千五百亿元的投资,除去现在九百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落到设备厂商手中的订单额度应该在二千多亿元左右。

  “每年每厂一百多亿元的订单!”他感叹。

  而现在,虎虎生威的一重一年总额也不过一百多亿元,还是冶金、石化设备等的总和。2009年2月,中广核集团与一重集团签订了CPR1000核岛4个压力容器和12个蒸发器大锻件合同,价值12亿元。现在看来,这在它今后将得到的合同额度里,并不算大数字。

  “前景非常好,”孙昌基说。

  这样的前景对于那些生产小阀门、小零件的企业同样具有诱惑力。对于一些小的生产配套零件的民营企业,“一个订单就能让它吃饱”。

  但同时,核电是和政策联系十分紧密的产业,在这个金融危机还未过去的眼下,政策还会有变数吗?

  4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面向21世纪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上,中国官员再次表明了中国发展核电的态度。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王毅韧表示,核工业在此时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既符合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又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在这种情况之下,核电发展是顺势而上。

  无疑,这给在场的企业代表们吃了一颗安心丸。

  抛开庞大市场的吸引力,对于机械装备业而言,生产核电设备还有更大的意义。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向文波不久前讲述的“东芝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证: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东芝向前苏联出口了一台先进的加工机床,使前苏联的潜艇噪音大幅下降,美国一下子监听不到了,酿成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事件,“说明装备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向文波说。

  “核电装备代表了机械装备工业中的最高水平。”隋永滨指出,借助此轮核电发展,希望机械制造企业抓住良机,通过消化、吸收外方技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我国装备业的整体实力。

  而当前中国引进的第三代技术也只是自主化依托项目中的一环,引进不是目的,中国的意图是“引进别人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自主创新”。

  对于第三代核电项目而言什么是创新呢?许连义回答,提高现有核电机组的功率。“创造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第三代大功率核电项目机组。”

  按此,所有的设备供应商也需要自主创新才能满足整个核电技术的更高要求。

  于是,有业内人士提出更大胆的希望,借助新一轮的技术发展,“中国会出现一个三菱,或者GE”?

  隋永滨顿了顿,说:“这不太可能。”

新闻关键词: 核电装备


 
标签: 核电装备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核电
推荐图文
推荐核电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41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