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就业压力大、毕业生找工作难的情况下,南华大学的核专业毕业生却很抢手。据悉,该专业2008届的毕业生基本上2007年底就全部与单位签订了合约。近些年来该校核类专业就业率均为100%,很多核工业用人单位往往需要提前预定。南华大学的核类毕业生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结缘核事业
南华大学与“核”有着深远的情缘。1959年,为响应党中央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适应发展核武器、建设核工业的需要,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在湘南古城衡阳诞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后经调整和更名,成为南华大学前身之一—原中南工学院。
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建设当年便要招生,任务紧急,全体教职工一齐上阵,挑土搬石,挑灯夜战。师生艰苦创业,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教学科研。自创建起就高举为核事业服务的旗帜,开设了冶炼、采矿、选矿、核电子、化学分析等核类专业,培养铀矿冶炼及其他方面高级专门人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当时是我国唯一培养铀矿开采本科学历以上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因此被誉为我国铀矿冶第一学院。
其后,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经历了停办、重建等事件,也经受了核工业调整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考验,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学校始终珍惜与核工业结下的深厚情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无论是在海拔达3500米的海晏盆地,还是地处偏远的中核四W四总公司;无论是在都市的核科研院所,还是在沿海的核电站;无论是在新疆、云南的矿山,还是在援建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津巴布韦等国的民用工程项目建设工地都能看到南华大学毕业生的身影。他们在我国核工业的创建、“两弹一艇”的研制、民用核电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等许多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坚守核阵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初期,核工业经历了军转民和各项改革深化的过程,与核工业紧密联系的一些高校因此受到冲击。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萎缩等原因,有些高校的核专业转向或停止了本科招生。
南华大学作为在中国核工业的摇篮里成长起来的高校,牢记使命,坚守阵地,办学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期间,学校适应核工业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积极加强专业建设和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增设急需专业,拓展培养口径,培养的人才不仅可以满足核工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要。
正是建立在坚守的基础上,南华大学的核学科实力越来越强。2000年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成立了核科学技术学院;2002年,中国一流且具有国际影响的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核特色进一步彰显和强化;2003年,南华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核技术与应用成为第一批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2007年,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权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秉承服务核工业、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的优良传统,如今,南华大学已形成了鲜明的核特色和国防特色。她的坚守,为核工业走出低谷,迎来第二阶段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发扬核特色
当前,核工业尤其是核电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对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而在近二十年里,核工业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这为南华大学提供了进入核工业主体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的大好机会。在机遇面前,南华大学在大力发扬核特色的同时,科学把握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南华大学继续加强核学科建设,努力打造核类学科群。在积极建设已有的核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新的核类专业。同时,加强核专业与通用专业的融合,把通用专业建设为有明显核特色的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专业。目前,南华大学拥有9个核专业,18个涉核专业。南华大学已成为核学科齐全、培养层次完整、本科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南华大学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培养的核内涵,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行业特色。一方面,继续加强核类课程的教学,提高现有的核类公共课的覆盖面和质量,并将在全校公选课中设置专门的核类选修课模块,在普及核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有效强化大学生服务核工业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大力建设核特色校园文化,用“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等熏陶学生,培养他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南华大学积极探索合作之路,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先后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工业四W四总公司、秦山核电联营公司等二十几家核企事业单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等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积极实施厂校合作、军地合作和校企合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曾授予南华大学“十五”期间为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
南华大学校长文格波说:“高等学校,只有科学发展、特色立校,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南华大学正在努力打造成为中国核工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贺才琼、马军)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