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秦山二期核电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首座商用核电站。日前,它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与此同时,按照“翻版加改进”的原则,秦山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我国核电国产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核电自主化工作,“中国发展核电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这既是中央对核电发展的总要求,也是广大核电建设者的心愿和努力方向。作为核电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秦山二期核电工程究竟走过一条怎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对我国核电发展有哪些启示?今天刊发这两篇文章试图对此作出回答。
在“核电发展的春天”到来之际,我们希望在未来核电发展中,自主创新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在核电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我们耽误不得,更耽误不起。
5月的杭州湾,骄阳似火;杭州湾畔的秦山核电基地,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秦山二期核电站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再过5年,我国将新添两台60万千瓦国产化压水堆核电机组。
对于秦山二期核电工程,人们津津乐道的不光是她为缓解能源紧张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个装机容量并不突出的核电站带给人们更多的是自豪和希望:她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首座商用核电站。“自主创新”、“国产化”成为秦山二期核电工程最大的亮点。
“中国发展核电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今年4月28日,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国家竣工验收暨扩建工程开工仪式在秦山核电基地隆重举行。从中央领导的批示中,人们感受到的是自主创新在发展民族核电中沉甸甸的分量。
已经开工的扩建工程,肩负着一项神圣的使命,而这个使命关乎的是中国核电未来的发展:“全面掌握改进型第二代压水堆核电站的工程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促进核电产业的自主化,并为第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工作打下基础。”
从决定建设到通过国家竣工验收,秦山二期核电工程,这个维系着核电国产化全部希望的工程已经走过多年风雨历程。
有等待,有挑战,有惊喜——
自主创新之路并不平坦
1986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设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995年12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开工。
开工令如箭在弦上,土建施工出图滞后使建设者心急如焚。
此时有两种选择:一旦开工,不出3个月工地必然出现图荒;如果推迟开工,这项整整争取了多年的国产化核电项目将前途未卜。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而对于志在自主发展民族核电的工程决策者来说,其实已经别无选择。
1996年6月2日,1号机组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为了赶上工期,1999年初,总经理部做出了一个决定:在责任不转移的前提下安装提前介入土建、调试提前介入安装、运行提前介入调试。这项迫不得已作出的向国际惯例挑战的大胆决定,不仅抢回了工期,也促使工程建设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办法。
在摸索中,秦山二期核电工程带给人们的是一个个惊喜:
1号机组反应堆厂房安全壳穹顶采用了整体吊装新技术,这是中外核电建设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胆之举。当重达173吨的庞然大物稳稳地盖住反应堆厂房时,它的成功抢回了两个月的工期。
压力容器堆内构件安装,由于外商没有提供安装用的弹簧秤,他们又一次面临两难选择。要么重新订货,需要3个月至半年时间到货;要么不用弹簧秤,但如果失败,违规操作的领导责任实难推却。秦山二期核电工程又一次闯难关,在几套科学方案措施的保证下,没有用弹簧秤,压力容器堆内构件安装成功了!
2002年4月15日,秦山二期核电工程1号机组提前47天投入商业运行,创造了我国核电建设史上的奇迹。
攻克核心技术,实现三大跨越——
自主创新使国产化核电站总体性能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同类核电站先进水平
核电站是高技术集成项目,自主发展核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核电国产化之路能否走通,关键就看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能否突破。
从一开始,“自主化”对秦山二期核电工程就有着具体的内涵:按照国际标准,秦山二期核电工程采用30万千瓦一个环路的标准设计概念自主进行设计、建设;技术方案、总体参数的选定和工程设计都自主进行;重大科研开发和试验验证都依托于国内核动力试验基地;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引进部分设计软件,设计中的难点采取国外咨询;核燃料采用国产核燃料组件;核电站的设备材料尽可能由国内生产,国内尚无能力加工制造的关键设备,采取国际招标采购;工程的土建、安装、设备采购、调试、运行都实现自主管理。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总设计师叶奇蓁院士介绍说:“尽管有国外百万千瓦核电站设计作参考,也有秦山一期30万千瓦核电站的设计经验,秦山二期60万千瓦核电站与之相比,设计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涉及到反应堆堆芯、主回路系统布置及相关辅助系统的改变,许多参数需要经过专门试验或计算得到。”为了掌握核心技术,设计出符合国际先进标准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和核工业二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引进了上百个设计分析软件,收集了全套参考电站的图纸资料和标准,并先后进行了包括堆芯设计、安全壳内布置、堆内构件与压力容器之间的水层厚度选择等300多项核心技术的创新和改进,使反应堆本体安全性能、安全系统可靠性和冗余度、防范和缓解严重事故能力等得到全面优化,并使自主设计率达到90%。
正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对一座核电站的几百个系统、30余万个部件、上百万张设计图纸如同“庖丁解牛”式的反复磨合,反复实践,才使中国核电的自主化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此次国家竣工验收中,专家们一致认为,秦山二期核电工程的总体性能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同类核电站的先进水平。
而在叶奇蓁看来,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实现的是“三大历史性跨越”:实现了按照国际先进核电标准进行设计,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自主设计研制能力的跨越;实现了核电建设由完全靠行政安排到遵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跨越;实现了由建设30万千瓦原型堆到建设60万千瓦商用堆的跨越。
2003年3月,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一行18位国内外专家悄然来到秦山。在留下的报告中,WANO专家充分肯定了秦山二期核电工程与其它核电站相比较的4个强项,也提出了待改进的领域。运行不满一年就迎来WANO专家的评估,工程建设者海纳百川的心胸赢得国内外核电专家尊敬的目光。
秦山二期核电工程自主创新的努力也得到了国内科技界的充分肯定:在2003年度的国防科学技术奖中,与工程相关的成果有4项获一等奖,12项获二等奖,22项获三等奖;2004年,《秦山60万千瓦核电站设计与建造》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秦山二期核电工程入选“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以我为主,牢牢掌握主动权——
自主创新带动的不光是核电设计建造水平的跃升,也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研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及管理人才
“通过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秦山二期核电工程成功地实现‘质量、投资、进度’三大控制,实际投资144亿元,较概算节省4亿余元,单位千瓦造价为1330美元,远低于国内外同期建造核电站的造价。”自主创新给我国核电站建设带来了什么?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江算过这样一笔经济账,但是,李永江同时指出,自主创新的收获远不止这些。“通过秦山二期核电工程的建设,积累了科研设计、建筑安装、工程监理、设备采购制造、核燃料组件生产、调试运行及工程管理等一整套核电建设的经验,带动了整个核科技工业和核工程建筑业,培养了一大批科研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及管理人才。”
秦山二期核电工程的成功,带动的不光是核电设计建造水平的跃升,也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建成的秦山二期核电工程有系统300余个,设备数万台套。“凡国内能生产都选用国内的”。为了提升和带动国内制造业的发展,秦山二期核电工程采用业主自主采购、扩大国内分包、合作制造、独立研制等多种方式,加大设备的国产化。在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和主变压器等55项关键设备中,47项由国内生产,使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55%。一批大宗核电专用材料通过研制,实现了自主制造,促进了我国机械、电子、仪器仪表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国家重大装备业的升级和换代,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水平。
“秦山二期核电工程立足自主创新,通过艰苦拼搏和不懈努力,在没有聘请一名外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条件下,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第一次按照国际惯例自主实施项目管理,在核电工程项目管理道路上成功地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让李永江自豪的还有这套自主创新的“项目管理”——国内首次实施的,以“业主负责制、招投(议)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为中心内容的核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而这套成功实现工程“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项目管理模式,已经被后续核电工程项目采用。
创立我国第一个自主化商用核电品牌——
自主创新“坚定了国家立足自主创新、发展民族核电的信心”
“秦山二期核电工程1、2号机组的成功建设,以及建成发电后的优良运行业绩,证明了我国已经具备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能力,更加坚定了国家立足自主创新、发展民族核电的信心,对推动我国核电自主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这样评价秦山二期核电工程。
在康日新看来,秦山二期核电工程的成功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主设计、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国家,也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自主化建设的商用核电品牌——CNP600,使之成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倾力打造的“中国核电”(CNP)系列品牌(CNP300、CNP600、CNP1000)之一。“这为我国核电下一步的批量建设和实现2020年核电建成4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条件。”康日新激动地说。
“看看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史,凡是自主创新搞出来的成果,直到今天,仍然还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还在对核工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康日新说,“中国核电发展不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适度发展核电”到“加快推进核电发展”,新的核电发展战略让中国核电发展迎来了久违的春天。中国未来的核电发展之路将怎么走,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康日新介绍说,现在是“三条腿”走路:一是技术引进;二是翻版加改进;三是自主设计二代改进型。
“‘翻版加改进’主要是为了应付当务之急。‘技术引进’是高起点起步,但不能有效促进核电的自主化工作,因为先进的、核心的东西外国人不会给我们,其他少部分即使学到了也仅仅是效仿,再创新很难。”康日新说,“真正走中国自主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只有第三条路线,自主设计二代改进型机组,并向三代技术进军,也就是‘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可以说是CNP系列的终极产品。”康日新介绍说,CNP1000是由目前的二代改进型水平向大型先进压水堆的过渡环节。对于已经通过国家核安全局预评审的CNP1000的命运,康日新充满信心。从康日新自信的目光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日子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