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创新已经被国家定为基本的战略方针后,在巨大而迫切的电力需求以及能源危机前,中国核电的发展仍然在走全面引进国外技术的路线。而这一路线正将中国核电的发展拖进泥潭。
美国人成功推出了第三代核电的概念。因为要追求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引进国外第三代技术仿佛成为中国引进派们的一个充足的理由。虽然这第三代技术从未被实践使用和验证过。虽然有很多专家在告诫这场国际招标之后所隐藏的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真正认可的、能满足21世纪核电发展要求的“新一代”核电站所要达到的标准相比,美国所谓的第三代不论在安全性、经济性、核燃料使用率以及防止核扩散方面都相差甚远。
虽然新一代核电的概念和方案与现在所谓的二代三代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但美国人冠之“第四代”的名字,足以让一些喜欢想当然的人们认为,引进了三代技术会离四代的水平更进一步。
掌握了核电话语权的美国还发布了第四代核电六个堆型的具体标准。如果不是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钱积惠和美国专家在去年的一场对话,我们可能至今仍然不明白清华大学核研究院研究了20年的高温气冷堆,为何仅因为产不出氢气而被美国人排除在第四代之外。
美国人承认这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政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利益。美国不能容忍中国在第四代核电研发中走到国际前列的原因,或许指望着中国以后的核电技术还会不断引进。
如果中国不支持开发自己的第四代技术,而是试图在引进第三代技术之上进行发展,美国人的这个愿望也许不出多少年又要实现。
中国的核电引进派们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核电第三代并非第四代的必由之路。两者根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也有可能是,他们更希望看到几年之后中国核电的再一次引进。
关于核电技术的分类称谓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引进的充足理由?以及为引进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到底是什么?
在全面引进技术的策略下,除去可以计算比较出来的高昂费用,对中国核电发展最严重的打击是自主化技术研发被忽视。对国家的损失则是,核电在优化能源结构中的作用被再次边缘化。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表明,哪个领域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哪个领域就很难发展起来。军用飞机无法引进,结果我们自己发展得很好;民用飞机可以引进,连支线飞机都造不了。中国的核电产业,如果继续坚持引进技术的路线,或许将重蹈当年运十飞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