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核电事业汇聚了共和国的几代精英:双鬓如霜的中国核研究元老,纵横南北的核燃料元件制造中坚力量,壮志凌云的新一代英才。如今,我国全面步入核电发展新时期,这既是对20世纪的告别,也是中国核工业奋起追赶世界一流目标的某种开始。
提升实力、引进技术、自主创新,宜宾核燃料元件厂激情演绎了核工业人“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的深刻内涵。历史回眸,其间创业艰辛、奋斗曲折,这些为核电事业大发展付出青春和热血的创业者,硬是铸就了中国核电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实现着建设一流企业的理想
宜宾核燃料元件厂的成长发展既是中国核电事业崛起的华美乐章,又是“宜核厂”开拓进取、创新奋斗的历程。如今,“宜核厂”已成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所属集生产、科研和国内外贸易为一体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
在历史长河的漫漫流转中,宜宾核燃料元件厂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创业理念,以一种团结进取的拼博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为核工业奋斗的有志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以核电燃料元件制造为主导产业,兼营香料、锂钙、锂电池等产品的多元经营格局。开创了中国自行制造高燃耗核燃料元件的新纪元。多年来,“宜核厂”凭借中国核燃料行业中曾经续写的众多辉煌篇章,营造出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传播力,从而赢得了在核电领域经久不衰的盛誉。
“敬业报国,求精创新”、“领先国内、赶超世界”是“宜核厂”一直秉承的理念,也是其从创业走向辉煌的最真实的写照。
动力澎湃“中国芯”
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具有强大供应力的新型能源。国家关于加快核电事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核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核能应用的春天已经到来。
结束我国不能自行生产核电燃料元件的历史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了自行建设核电站的探索,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建设刚刚启动,宜宾核燃料元件厂也随之开始了与之配套的30万千瓦核电站核燃料元件的研制工作。早在1975年,“宜核厂”就开始了核燃料组件及相关组件的生产线建设,由此点燃了核电燃料元件制造的星星之火。其间虽然经受了许多坎坷、曲折,但是在具有高尚使命感的工厂职工面前,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建设这一重要发展机遇始终被牢牢抓住。自力更生,不辱调整使命,使得全厂上下形成的坚强团队终于在1987年率先建成我国压水堆核电燃料生产线。
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年轻睿智的畅欣厂长回忆说:“当时一位德国的核元件专家在访问我厂时曾说,‘中国要在1988年制造出核电元件根本不可能’。然而我厂生产出来的燃料组件及相关组件在1988年就顺利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
由于是国内率先生产,没有可供借鉴的参照系,“宜核厂”只能在艰难的探索中前行。核电燃料组件质量关系着反应堆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责任重大。但他们不畏艰难,进行了核化工转化、粉末冶金、精密机械加工、各种复杂精细的焊接、组装、检测工艺等多项科研攻关,做了大量的检测分析,陆续攻克了二氧化铀芯块制造、格架制造、管座制造、燃料元件棒电子束焊接、元件组装等关键技术,芯块、格架、燃料棒、骨架等都通过了验收,按时完成了秦山核电站首炉装料三个换料共125组燃料组件以及控制组件等全部相关组件的制造。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1990年2月,由“宜核厂”制造的首炉300MW燃料组件及相关组件运抵秦山核电站,结束了我国不能自行制造核电燃料元件的历史。“宜核厂”也由此开始了发展的新纪元。
世纪回眸,从1987年率先建成我国压水堆生产线,到1990年批量生产制造核燃料元件,对“宜核厂”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此举意味着企业在成为核电产业链中不可或缺一环的同时,加入了方兴未艾的中国核电循环体系。
上“大线”打翻身仗
进入90年代,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建成就象是在讲述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的故事。作为核电产业上游的“宜核厂”立志将大型核燃料元件国产化。他们及时引进法国大型核电站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改造和扩建,开始了“大线”工程建设。
“背水一战,志在必得”是当时“大线”建设的真实写照。畅欣认为,当时的工厂领导把“大线”工程当作生命线工程,颇具战略眼光。在时间短、任务重、资金紧的情况下,中国核工业人的奋斗精神再次成为强大的生产力,确保了工程建设的如期完成。
在“大线”建设初期,法国评审团曾预言工厂不能按期通过评审,多次建议工厂考虑由法方来为大亚湾提供紧急换料供货。然而,“宜核厂”人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否定了他们的判断。1994年底工厂为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首批换料燃料组件,实现了大型核电元件的国产化,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此为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自主发展核电从中小容量核元件向大型核元件发展的重大跨越,对于我国制定未来核电产业规划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锐意进取 做大做强
为了提高核电站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目前,国际核电领域都在努力延长核电站的运行周期,采用高燃耗换料方式和高性能燃料元件,以缩短换料停堆时间,提高发电有效工作日,减少后处理乏元件数量。我国的大亚湾核电站也采用了高燃耗换料组件。换料周期从原来的12个月延长到了18个月。而这种高燃耗组件,又是由“宜核厂”率先国产化的。
回首当年夜以继日对高燃耗组件技术攻关的往事,厂长畅欣记忆犹新。这位曾解决了核电燃料组件产品质量许多难题,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企业管理者回忆到:可燃毒物棒的研制,是高燃耗组件的一个必要部件,它的作用是控制换料初期反应堆的反应性。为了完成高燃耗组件国产化这一神圣使命,他们坚持按照当今国际核电燃料的先进标准,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进,先后采用了芯块在线自动检测、元件棒焊接自动检测、管座机器人焊接等新技术新工艺。经过一年多奋战,成功制造出AFA3G高燃耗燃料组件,推动了我国高燃耗燃料组件制造的成熟化、规模化,标志着“宜核厂”的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同时也为中国参与世界核燃料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宜核厂”为田湾核电站供料的VVER生产线已动工兴建,正按计划节点推进,核电燃料元件现已成为工厂的主导产业。目前,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已为秦山一期、秦山二期、大亚湾、岭噢、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制造了多种燃料组件,已具备了30万、60万、90万、100万千万级商用压水堆核燃料元件的制造能力。尤其值得自豪的是,多年来“宜核厂”的核电燃料元件在反应堆内无一破损地良好运行,证明了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已成为我国商用压水堆燃料元件的科研生产基地,其制造能力完全能够满足国内正在运行以及在建核电站对燃料的需求。在广褒的祖国大地上,一座座核电站动力澎湃。“宜核厂”职工以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奋斗,为这些澎湃动力提供了令国人自豪的“中国芯”。
由于在核电燃料制造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工厂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职工培训先进单位”、“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以创新确保质量和安全
由于核反应堆安全运行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核电燃料元件的设计特别复杂,制造工艺非常精密,必须具有高可靠性质量保证。虽然世界上有核电站的国家和地区很多,但真正能够自行制造核燃料元件的,只有美、英、法、俄等几个核大国。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核政策,从发展核电开始就同步建立了自己的核电燃料供应体系,为核电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燃料保障。
管理创新 提升质量水平
核电元件是国际公认的高科技产品。作为高科技产品的大型核电燃料组件,质量要求极高,需要有一个运转有效的质量跟踪体系。1991年,“宜核厂”拟建大型核电燃料组件生产线之际,畅欣就主持开发了“燃料棒、燃料组件生产线产品质量数据计算机管理”的科研工作,该系统在秦山核电站第一炉换料生产及后来的核电元件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间,又对该系统进行了实验改造,使燃料棒生产自动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大型核电元件生产中收到良好效果,受到法国专家和核电站用户的好评。
1994年初,法国专家提出对工厂大型核电产品生产进行现场监督。当时作为生产现场监督者之一的畅欣,集中精力编制中法技术转让合同要求的质量控制计划,建立了较完善的质量跟踪和产品放行体系。
当中法成功完成大型核电燃料组件生产技术转让,法国专家于96年底离厂之后,由原来法国专家协助下的管理变为自己管理。随着我国大型核电站的建立,核电的生产和管理要求与世界接轨。宜核厂职工意识到,核电燃料元件是核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国家的荣誉。“质量立厂、质量兴厂”成为全厂上下的共识。
从上世纪80年代,企业就编制了《质量管理手册》,以国际及核安全法规为基础,建立了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工厂还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内率先通过ISO140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技术创新 带来良性循环机制
核电燃料元件生产制造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广大核电工作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硬是将这项全新的事业推向世界前沿。
为了推进技术进步,“宜核厂”工程技术人员不断优化燃料设计、制造、堆内运行、信息管理,与核燃料有关设计研究、制造单位和电站用户密切协作、共同发展。企业投入上千万元组建了技术研发中心,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展科研攻关,在技术创新中培养自己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如今,厂技术中心已于2004年被确认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体制,技术中心是“宜核厂”最高层次研究开发机构,既负责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又是企业创新战略的具体执行部门。多年来的精心培育,使得技术中心已完全具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成为高新技术孵化器。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梯度技术开发格局。企业已建立起“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的技术开发良性循环机制。
“一切求更好”是“宜核厂”几代人为中国核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并取得辉煌成就所秉承的企业理念。如今,“宜核厂”已经形成了核电燃料组件的标准系列并不断改进制造工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技术引进中创新,在国际合作中创新,形成“宜核厂”独有的制造工艺,是“宜核人”实现“领先国内、赶超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研制的高燃耗高性能燃料组件性能优异、可靠性高,赢得了大亚湾核电站负责人“我们是铁、你们是钢”的由衷赞叹。事实证明,产品完全能够适应先进核电站对燃料组件的苛刻要求。
迄今为止,企业完成科研项目600多个,取得科技成果奖157项。其中有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际博览会金奖。在核电燃料元件制造和相关领域,“宜核厂”作为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设计与建造的主要单位之一,荣获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迎接核电国产化高潮
利用最清洁最安全的核能,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是中国核工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宜核厂”全体职工的共同心愿。国家加快核电建设,要求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4000万千瓦,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先进核电品牌。核电的发展为核燃料制造业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核电燃料制造技术和工艺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畅欣厂长指出,根据核电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高性能、高燃耗燃料组件将成为主流产品,技术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国内,核电燃料要与核电相配套,实现同步发展,生产能力和规模要比现在翻两番。
随着核电规模的扩大,我国民用核燃料的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核电燃料元件制造企业正在步入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宜核厂”领导深深意识到,核电发展为工厂核电元件制造发展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重要的战略机遇并不意味着都是顺境,机遇和挑战并存是企业面临的现实。如果不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优势,企业就会丧失快速发展的良机。
为适应国家核电发展的需求,“宜核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按照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滚动发展满足需求、适当超前、增强竞争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核电主业,不断强化核电燃料元件制造基础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核燃料元件制造、装备、管理和服务水平,在满足我国核电发展的同时,跟踪国际先进水平。使企业在产品性能、生产成本、售后服务、研发能力等方面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核电燃料元件生产基地。
“宜核厂”正在积极谋略蓄势,企业在引进人才、员工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在全厂范围内公开选拔青年科技学术带头人,聘请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组成技术创新专家委员会为企业技术创新出谋划策。
“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从畅欣厂长对形势的分析中,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创业艰难,守业同样难。要在竞争的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的不仅仅是实干,还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需要整合资源,创新图强。
“发展意识”从来不是“宜核厂”品牌形象上的装饰品,更不是一项项事业取得成功之后的附庸风雅,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在力量,是企业克服艰难险阻、焕发巨大竞争力的根源所在。“宜核厂”经过多年不同发展阶段的考验,形成了“一切求更好”的企业理念,强烈的发展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已成为企业不断壮大的新鲜血液和持续发展的灵魂。
面对国家核电发展的春天,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做好了应对的准备。这些创造祖国核电建设奇迹的开拓者们在新形势下,将坚持市场第一、效益优先、创新为本、精细经营、追求卓越的现代企业经营思想,立足核电燃料主业,向多品种、深加工、综合型发展,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核电燃料元件生产基地。好风凭借力,盛世铸辉煌。宜宾核燃料厂的努力和成功,适逢国家鼎力支持核电事业全面发展之际,全厂职工认识到自己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这一伟大变革中的历史使命,企业将再次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