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投产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共有870万千瓦,其中,投产600多万千瓦,在建200多万千瓦。与1983年国务院确定到2000年要建成投产1000万千瓦核电的目标相比差距甚大。
我国核电发展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核电不具备足够的经济竞争力,每千瓦建设成本约为同期燃煤电厂的2.5倍。成本高,在导致电价高(每千瓦时发电成本约为同期燃煤电厂的1.3倍)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核电的误解,认为其难以大发展。1997年至今我国没有一个核电站项目立项开工建设,就与这有相当关系。
核电成本高、电价高,固然有建设周期长、安全要求高的原因,但从核电在国际上发展的情况看,这并不是造成核电价格高的主要理由。一些国家发展核电的实践说明,核电正是因为在电价上具备了竞争力后才获得大发展的。
美国1957年在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试验核电站时,每千瓦时发电成本6.4美分,为当时煤电成本每千瓦时0.6美分的10倍。到1961年建成第一座商业性核电站时,发电成本已降到0.92美分,比煤电仅高出50%。美国的核电就从那时起开始得到了大发展。到1990年由于通胀和建设标准的提高,美国核电每千瓦时成本曾一度高达3美分,但通过加强管理,到1999年又降到了比其他电厂每千瓦时平均发电成本4美分都低的水平,每千瓦时发电成本仅为1.83美分,其中,业绩先进的机组降到了1.27美分。核电在电价上表现出的竞争优势,使得美国总统布什在2000年夏天加州发生电力危机后制定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将“发展清洁、资源无限的核能源”作为国策,确定到2020年美国将新增核电装机5000万千瓦。
为此,原能源部部长、国家核电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黄毅诚在日前接受采访时说,要加快我国核电发展,光靠国家政策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核电在电价上要有与其他电厂竞争的优势。否则,是不可能获得大发展的。核电要在电价上有竞争力,关键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到设备制造的国产化和批量化,把核电成本降下来。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核电发展快的国家,实现设备制造国产化、批量化的途径无非两条:一是美国和原苏联发展核电的模式。即在自主研究形成一种核电技术后,迅速将其商业化,收回投资再不断研究、储备新技术,再适时将其商业化,再收回投资研究、储存新技术。走的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路。 如前苏联首台核电机组容量是42万千瓦,原因就是他们制造下水的一艘核破冰船功率就是7万千瓦。建设核电时,就采用这一成熟技术,按在一个压力壳内放6个回路的原理,形成了制造42万千瓦定型核电机组的技术。然后进行批量生产,既确保了设备的安全,又做到了降低成本。在批量生产的几十套类似核电机组中,出口到芬兰的一台机组设备利用率达到了98%,创了世界核电机组利用率最高纪录。二是法国、韩国等国家发展核电的模式。即先引进1、2台技术先进的机组,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按自主设计、批量生产的要求,集中力量攻关,用不到10年时间基本实现设备制造的国产化和批量化,在收回投资的基础上再创建自己特有的标准化、系列化核电设备制造技术和体系。如法国在引进消化、并在1977年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90万千瓦核电机组后,按批量生产要求,到1980年共建成了13台90万千瓦核电机组。其中,1980年当年投产的90万千瓦机组有7台。接着在继续发展国内核电的同时,还做到了向国外出口核电设备。由于最终走的也是批量生产的国产化道路,目前法国的电价水平在整个欧洲也是较低的。
我国情况则相反,一是在自力更生方面没有一个能始终坚持下去的规划。好不容易按15万千瓦两个回路生产出了1台30万千瓦核电机组,马上就不要了。认为它容量小,其实,与原苏联用6个回路生产的首台42万千瓦机组相比,我国30万千瓦机组的单个回路已是人家的两倍。在紧接着生产60万千瓦核电机组过程中,电厂还未建成,就又提出不生产了,认为按世界核电发展先进水平该建100万千瓦级核电设备了。就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已经掌握技术的不要了,想要的技术又没有掌握,自然也就无法形成批量生产的基础。
二是多头引进,引进了又不按以我为主原则,组织力量进行吸收、消化、提高攻关,结果是花了钱却没有学到技术。导致目前建成和在建的870万千瓦核电机组中竟有720万千瓦是分别从法国、加拿大和俄罗斯进口的。每千瓦造价约2000美元,比用自己设备建成的秦山核电二期造价高出三分之一。
总结我国发展核电的经验教训,黄毅诚强调,掌握先进的核电技术是无止境的。与其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就确保安全和电价要有竞争力这两点看,黄毅诚认为,目前我国能自主生产的每千瓦造价在1330美元的60万千瓦核电机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因为,这个价格水平说明它已经可以与带脱硫装置的燃煤电厂电价竞争了。在形成批量制造规模后,相信造价还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