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中国用电还有4%的缺口,填补这个缺口的责任落在了核电工业的头上,然而,从1970年至今,专家们总是为核电姓"核"还是姓"电",是"自主建设"还是"全盘引进",而争论不休,耽误了核电发展的大好时机,当核电再一次面临发展机遇时——
缺电!缺电!成了今夏的话题。
尽管新建成的三峡水电站自发电以来已经向华东电网输送了10亿度电,秦山核电站也向华东电网供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中国最重要经济区域的用电紧张问题,但是,缺电仍然让华东地区的人们尝到了苦头。被人誉为"东方明珠"的上海入夜不得不停开一些广告灯,一些沿海小县的群众广场夜里漆黑一片,杭州城甚至出现了经常性的断电。
这让以前认为中国已经告别缺电的那些人大吃一惊。缺电,仍然是今后影响国内经济建设的关键问题。
必须发展电力,又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靠什么补充电力不足
优先发展电力,谁都认同,可发展什么类型的电却值得研究。有专家分析,到2020年,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GDP达到4万亿美元,约需发电装机容量9亿千瓦,从我国目前的资源看,水电资源已探明储量最多可提供装机容量2亿千瓦,以天然气和煤为燃料的火电提供的装机容量约7亿千瓦,再挖掘一部分新能源补充一部分,还缺口约4000万千瓦装机容量,这就是核电施展能力的舞台。
有知情人透露,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确定到2020年,核电的装机容量要占总装机容量的4%,即达到3200万千瓦到4000万千瓦。我国已建或在建的核电站装机容量为870万千瓦,那么在未来的17年内,国内要兴建百万千瓦核电站30座左右。
福建、山东、安徽、湖北等很多地方已经悟到了这一点,他们积极要求将核电站建到他们那里去,有的地方等不及了,干脆自己先拿出资金来找厂址。
全世界现在有核电站446座,绝大多数是60年代兴建的,正在建设的有24座,核电站装机容量占世界总装机容量的18%,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比利时、加拿大、俄罗斯、台湾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大量使用核电,立陶宛82%的电力靠核电,法国达到78%的电力来自核电,而我国目前核电只占总装机容量的1%多一点。
中国的核电起步于70年代,当时并不是缘于对电的需要,而是与核大国地位不相称,改变有核无电的想法居于主导地位,以至经过长达10年的争论后,第一座30万千瓦核电站才正式破土动工,1991年才并网发电。
人们经过这么多年,才清楚地看到,核电是清洁、安全、经济的,说它清洁是因为其在运行过程中对环境和生物圈没有任何影响,秦山核电站一期已经运行了12年,其周围绿草茵茵,鲜花盛开,近两年还招来一些稀有鸟类;说它安全,是因为人类已经掌握了核电站运行当中的安全控制和核废料的处理办法,世界上自有核电站以来仅发生过两起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露是因为其采用了过时的技术,而美国三里岛虽发生了事故但没有造成核污染就是因为人类已经能控制它;说它经济是因为与火电相比,一座百万千瓦火电站年耗煤约600万吨,寿命最多为25年,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运输量,还会引发过度开发;而一座同等规模的核电站寿命可达60年,年仅需25吨核燃料,用一辆卡车就可以装下,而且核燃料全世界都可以采购。虽然现在核电上网电价贵些,但过了还贷期,等达到了一定规模,价格有可能比火电还低。
发展核电,是中国解决电力缺口的必然选择。
核电建设应该怎么走
从1970年开始论证、设计核电站到1991年年底,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30万千瓦正式并网发电,这标志着中国核电建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跨过了起步阶段。在这以后的12年里,核电建设又经历了核电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批量建设阶段。这期间,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两个90万千瓦机组、岭澳核电站两个100万千瓦机组、秦山核电站二期一号60万千瓦机组、秦山核电站三期两个70万千瓦机组都已建成投产,秦山二期二号60万千瓦机组和田湾核电站两个100万千瓦机组也即将建成。
那么从现在起到2020年就进入了中国核电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大规模建设阶段。回顾中国核电走过的道路,大体上是两种模式,一是以秦山核电站一期、二期为代表的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另一种是以大亚湾核电站为代表的全套引进模式,即我们出钱,人家建好后"交钥匙"。由于这两种模式在核电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导致核电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长远规划。第二个阶段本可以赢得大规模建设的提前到来,但却只建成了几个核电站。而且出现了"万国牌"的倾向。大亚湾及岭澳核电站是从法国买的、秦山三期是从加拿大买的、田湾核电站是从俄罗斯买的。核反应堆的堆型上也出现了压水堆和重水堆两种。
当初建成秦山一期时,国家就确立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发展中国核电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理解上却出现了两种解释:一种是将一切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设计、建造、管理、运营都由中方掌控,必要的设备、技术可以中外合作,总体上是让"洋人"为我打工;另一种是先一切引进,中方逐渐"学艺",最后实现以我为主。持两种意见的专家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核电界叹呼:"专家太多,意见太多,耽误了核电发展的大好形势。"
"协同"争论的最好答案
上个世纪末,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各国放缓了核电建设的步伐,全世界核电界都将目光转向飞速发展的中国。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16年的布利克斯在离任前提出要看看中国的秦山核电站;在参观了中国人自主建设的秦山一期核电站后,他感慨地说;"现在世界核电停滞,但不会长期停滞下去,亚洲还是在发展中,世界核电的发展看亚洲,亚洲看中国,中国看秦山。"
尽管人人都说自家的东西好,但人们都会欣赏那些靠自己闯出事业的人。在当今世界核电大国中,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都是靠自主开发才有今天的成就的。
我国在核电起步时,虽然只是建了一座30万千瓦的中小型核电站,与今天众多百万千瓦级的先进的核电站无法相比,但我们却获得了核电站整体设计、运行安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富有理想、掌握了高科技知识的核电建设管理人才。
中核集团旗下的成都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上海的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北京的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已经成为国内仅有的三个能承担核电站设计任务的研究院,为中国储存了5000多名核电站建设设计各方面的专家。他们在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一、二期核电站建设中大显身手,也为其他引进核电站的设计审核及设备、维护把了关。
比起自主设计建造的核电站来,全套引进的是省事且技术水平高,但受制于人的滋味不好受,某核电站的引进设备上丢了一个螺栓,人家居然索价32万美元,说是别看只是一个小零件,却包含着知识产权而且关乎着整个设备乃至电站的运行安全,后来我们的技术人员没听那一套,花8元钱做了一个安上后照样运转无误。像这样的事情在引进核电站中是屡见不鲜的,稍有故障,就得停下,等外国专家来诊断处理,否则后果自负,可是看到这些,谁不心痛,耽误了工作不说,人家外方技术人员一个小时的收入就顶我们一个技术人员一个月的。其实,有的东西并没有那么神秘,全球最大的美国西屋核电公司遇到难题,还不是从中国请去一个30岁的专业硕士帮助解决。
目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已经掌握了核电站的核心技术:堆心设计、物理及热供水设计、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技术等,所缺的是数字化仪表与控制技术,这些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引进解决。从建造成本上看,国内自主建造每千瓦已控制在1330美元,而引进的需2000美元。正因为如此,巴基斯坦向我们买了一座30万千瓦核电站后,又订购了一座同等规模的核电站。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引进的"交钥匙"工程,因为适当的引进确实可以迅速提高国内核电的水平。自主和引进二者不应该是矛盾关系,而应该是协同关系,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争论和观望了,17年要建30座百万千瓦核电站,任务是很紧的,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保住我们已有的核电工业技术队伍、迅速提高中国核电工业的整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让核电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做出贡献,应该成为核电发展第三阶段的出发点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