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3月27日消息(记者刘乐张华杰)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27日),第二届核安全峰会在韩国首尔闭幕,闭幕前大会发表了《首尔公报》。《公报》为确保全球核安全提出了11项课题和具体措施。公报表示,核裁军、核不扩散和和平利用核能是与会各国的共同目标。
除此之外,本次公报更多的是强调各国要加大核材料保护力度,加强管理可能用于核恐怖袭击活动的放射性物质,呼吁用低浓缩铀取代高浓缩铀。而对于特定国家可能发展核武器的问题却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表态。
核材料的安全与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在和平利用核能过程中,对于放射性物质的管理是否能够做到万无一失?如何保障和维护我国核安全?
和平利用核能是人类的愿景,但严峻的核安全形势让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不得不再次聚首,共谋对策。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从1993年到2011年,全球共发生2100多起遗失、盗窃、走私或贩卖危险核和放射性材料的案件,虽然涉及到的大部分是放射性物质,涉及核材料的较少,但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中国核工业集团研究员诸旭辉表示,中国这么多年来在核安全、核安保问题上做得还是不错的。
诸旭辉:中国对核材料,特别是核武器材料的安保,有着非常好的业绩,也就是五十年来,我们已经实现了重要的核材料“一克不丢,一件不少”,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结果,这五十年的结果。
能保证自己的核材料不丢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如何防止从境外非法输入核材料仍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首尔公报》说,各国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预防、探测、应对核材料非法交易的能力,进一步改进核探测技术。
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刘大鸣研究员说,我们已经从法制建设和技术装备两方面提高了应对核材料扩散风险的能力。
刘大鸣:我们的公安、海关部门逐渐都在加强技术装备,机场都有放射性检测设备,港口等都有这些装备,防范这些东西被非法转运过来。当然,非法携带核材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还需要不断完善技术手段才能最终杜绝,这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核材料落到恐怖分子之手,用来搞核恐怖活动,将会带来极大的社会危害。除了严加防范核材料的非法流动外,让核材料不容易制造核武器也是一个应对良策。《首尔公报》表示,与会各国将致力于销毁或减少高浓缩铀和钚,以低浓缩铀代替高浓缩铀。因为高浓缩铀更容易制造核武器。
诸旭辉:我们国家已经完全掌握了研究试验堆高浓铀低浓化的技术。今后在中国建造的研究试验堆都将使用低浓铀,而且我们今后向国外出口的研究试验堆,也都将采用低浓铀。
万一有恐怖组织获得了核材料,他们容易制造出核爆炸装置,威胁我们的安全吗?
刘大鸣:获取核材料、获取放射性物质这本身就很困难。不是说弄个核散布装置有多大困难,但是你要简单弄个离心机就想把它做成核爆炸装置,所需的大量的核材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且对于一般的恐怖团伙来说,他们没有这个技术手段,也没有这个能力。
当前我们国家面临丢失核材料或核设施遭受破坏的风险并不高,因为核材料和核设施有很好的措施加以保护。但是由于核技术应用的日益普遍,放射性材料广泛分布在各种民用核设施、医院、研究单位和工厂里,相对核材料而言,放射性材料的监管更为困难。我们还记得,2009年7月,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发生“万人大逃亡”事件,起因就是有人称杞县发生核泄漏事故。实际上,只是一个厂子里核辐照装置中被辐照的物品温度过高而冒烟,没有发生放射源泄漏事件。刘大鸣研究员说,我们国家对放射性物质还是有一个比较好的监管措施的。
刘大鸣:每一个放射源,从生产厂家到发到用户,都是必须跟踪的,到时候要回收,就能有力地避免丢失、避免失去监管。因为放射性物质用得比较普及,它的监管难度比较大,但是我们有比较好的监管措施,到目前为止,情况还是不错的,管理得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