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台北科大、龙华科大等核子相关高校系所每年的毕业生,即使全部进入核能领域就业,10年内也只能勉强达到供需平衡;即便是退出运营的核电厂仍需要大量的核能人力……岛内“原能会”近日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台湾核能专业人才短缺情况已不容忽视。媒体评论称,如果岛内核能人才断层情况持续恶化,将来恐会发生核电厂“无人看守”的危机。
人才短缺数据忧人
据岛内媒体报导,2011年底,台当局“立法院”审查当局总预算时,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原能会”针对原子能管制人才培训研究规划进行检讨。日前,“原能会”终于完成了这份报告,并送交“立法院”教育委员会。
该报告指出,假设台湾核电厂的商转年限为40年,3个核电厂的机组将在2017年至2025年间分别除役。
从2017年起,核一厂机组开始除役后,核一厂人员退休后不再递补,但是核二、核三厂人员退休仍然要递补,这种情况下,岛内核工专业人才平均每年需要58人,核工相关人才平均每年至少需要71人。2021年到2025年,即核二、核三厂皆除役,岛内核工专业人才平均每年需要36人,核工相关人才23人;若核三厂人员退休后仍然需要递补,则岛内核工专业人才平均每年需要40人,核工相关人才至少要有37人。
然而,以岛内培育核工人才及核工人员的重镇清华大学来说,研究所和大学部在2010年分别有25名及33名核工专业人才毕业,2011年则是21名及17名。若加上台北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其他大学核子相关系所每年毕业人数,到了去年,也仅有50名。
报告中明确指出,假设所有核工人才毕业“全部”进入核能领域就业,10年内“勉强”能达到供需平衡。更重要的是,报告中所指的假设毕业的核能人才“全部”进入相关领域就业的情况,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事实上,其中很可能存在无法控制的变量,如此一来,供需失衡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
这份报告上显示的核能人才短缺现象让“立委”们相当忧心,认为如果当局不及早应对,将来情况恐怕会更加难以收拾。
高校核工系悄悄改名
事实上,岛内核能人才短缺情况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环保议题始终是岛内各种社会运动的主流议题,反核则是环保运动的主力。受到反核运动的影响,一些以培育核电人才为目的的岛内高等院校系所都纷纷踩下刹车,连名字都悄悄改掉。以非常典型的清华大学核工系为例,即在1995年、1997年两度改名,从开始的“核子工程系”先后改为“核子工程与工程物理系”以及“工程与系统科学系”。当然,改名带来的社会效应也很明显。清大核工系的排名随着社会追求潮流而跌宕起伏。50年前设立之初,该校核工系曾被学生们视为大学联考的第一志愿,之后,一路落到80多名,待核工系将名字两度改名后,才再度回升到30多名。
2007年,在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的前一年,“教育部”同意清大成立“核子工程研究所”,清大核工人才短缺的情况才有所转变。不过,毕竟历经了十年的“沉默期”,到现在仍然持续受到影响。据悉,那几年,核工毕业生屈指可数,每年仅有2名。
值得一提的是,50年前,清大曾经耗资100多万美元在亚洲率先兴建了供研究使用的水池式核反应器。它一度使得清大核工系成为大学联考工科第一志愿。不过,后来因为反核运动声浪日高,核工系所更名避风头,这座核反应器也不得不转向使用,如今正朝着“硼中子捕获治疗”等医学用途发展。
反不反核都要面对
据媒体透露,就连长期主张反核的一些原能会官员也不讳言,岛内核电人力短缺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即便是反核,除役后的核电厂仍需要大量的核能人力,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众所周知,核电厂除役同普通发电厂不同,并非说一声“关”就可以“关门大吉”那么简单。在岛内,核电厂除役的方式是“立即拆除”,但这个拆除过程很可能要长达25年。此前,有专家表示,核能电厂运转会产生高放射性废弃物,以岛内3座核能电厂运作40年计算,预估将产生约7300多吨的铀;另外,还有大量的低放射性废弃物约20万桶,而这部分放射性废物在除役时还会增加,所以,预估在核电厂除役时将有约100万桶的低放射性废弃物需要处置。可想而知,无论是核电厂在除役之前,还是开始除役之后,都需要大量核能专业人才。
去年福岛核事故的发生,让岛内关于建造“无核家园”的呼声再度升高。但是,如今看来,单纯的“反核”显然不够。有评论称,在反核的同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调整能源政策,找到合乎本地情况的替代能源,二是解决好核电厂除役后的后续问题,不能漠视核工专业人才短缺现状。如此,才能既将“无核化”循序推进,又不至于制造新的核安全与能源危机。
10年后只剩下10名教师
人才短缺不只存在于大专院校核能人才培育上,师资同样出现缺口。
据悉,以清大为例,该校核工系5年内将有7名老师退休,10年内将有17名老师退休。也就是说,到10年之后,清大核工系所将仅剩下10位老师。一旦师资出现不足,一些课程就没办法继续开设,而课程不开自然更别提招收新学员,完整的核工学术训练出现断层也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有分析更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学生、没有老师,已经存在的核工学术教育资源也会被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