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风电  变电  变压器  核电  开关柜  互感器  电缆  绝缘子  火电  柴油发电机组 

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综述

   2013-04-10 中国核电网11
历经全球的产业波澜起伏之后,中国核工业正稳步向前迈进。但不可否认的是,“机遇与挑战”将是核工业永恒的发展主题。众所周知,核能是高端战略领域,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而面对激烈的国际核科技竞争、迫切的国内能源需求以及认知缺失的公众民意,核能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成为了业界当务之急。怎样破题?中国核工业正为此积极作为。值得关注的是,在9月10日至13日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的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上,记者看到了一股“另辟蹊径的破解样本”:学术的力量。

  “核学会的学术年会为我国核科技界共话发展、破解难题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作为我国核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术年会,在推动核科技创新及进步,促进学科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其作用不容小觑,本次年会以‘机遇和挑战’为主题,也非常符合我国当前的形势。”

  出席大会的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向记者道出了心声。这样的看法,是与会者的共识: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核能量”,是核能界从未停止的现实求索,而作为我国核领域最大规模的学术盛宴,中国核学会学术年会上传递出的“核声音与核态势”,历来是各方关注与热议的焦点。在延续以往年会的“精彩大戏”的同时,中国核学会2013学术年会更加“风生水起”。尤为重要的是,核科技界在会上广泛交流而达成的产业共识和凝聚起来的发展合力,对于核能业来说,不可或缺,且已具有了显而易见的助推效应。

  “一站式”的学术交流与业界对话

  核学会学术年会每两年举办一次,2013年学术年会更是一次盛会。说其是“盛会”,并非虚言。单从参会人数上看,便可以知道此次大会的人气有多旺:“多,而且全,中国核科技界的主力军都来了。”据记者了解,出席本次年会的代表达1200余人,有满头银发耄耋之年的业界专家学者,也有锐气十足的青年才俊,他们来自业界的各个领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管理部门,更引人瞩目的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26位院士也齐聚本次大会并全程“坐镇”参与大会的各项议程。对此,出席大会的中国核学会高级顾问、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主任张国宝直言:“我也参加过不少行业的学术年会,但如此规模和有这么多院士参与的,并不多见,同时,参会的人员来自方方面面,涉及了核工业体系完整的产业链,这很难得。”

  除了规模大、参与广,本次年会恰好是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里举行。记者在会场,不时看到院士们“像学生一样”,认真地坐在会场听讲,更多的时候,则是参会的代表们围着院士“讨教问题”,像极了大学课堂的师生交流。显然,这样的场景,正是学术年会的题中之义:以学术为桥梁,塔建产业交流的“智库平台”。大会期间,精神矍铄的老专家和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济济一堂,共同聚焦核能“产学研”的对接与延伸。一位来自四川大学的年轻老师笑称“现场气氛就像追星一样热烈,以前哪有这样的机会能和这么多的业界大家说上话,这几天在会场里随时都能‘撞上’一两个。”

  而记者在会场时常看到与会代表听完报告之后,就和身边人讨论起其中的某个数据或实验程序。在核技术工业应用会场,当记者“逮住”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肖国青采访时,就不时有参会代表“不依不饶地打断采访”,向肖国青咨询核技术在医疗业的应用等问题。这样的追问和讨论,几乎成为了本次年会交流的常态。

  本次年会更是“将学术进行到底”,甚至有些会场,挤满了听众,工作人员不得不临时增加座椅,有些人则是站在走廊上,透过教室的透明玻璃以窥报告的精彩。中国核学会秘书长王德林告诉记者:“重点首先就放在了‘学’上,在‘学’上做文章,通过学术思想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贯通,使参会的业界人士真正有所获、所思、所启,使会议具有学术水平与价值,从而具有学术品位与魅力。”而在4天的会议期间,记者也切身感受到了本次年会实实在在的“一站式交流与对话”:有反映国家政策导向的特邀报告、有体现技术发展的分会场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还有专题性的产业论坛和青年论坛。话题囊括了整个核工业体系的前端与后端,特别是中国核科技领域当前的热点问题:核科技发展政策环境及基础研究,核能三代、四代技术,核能装备制造,核技术研发与应用,核燃料循环路径,核技术经济与现代化,核科技信息管理……而这些议题,在当前的核能形势下,其具有的价值,自然不容小视。

  会议里的“核能账单”

  本次年会,不仅仅是在学术本身上亮点纷呈,从大会上生发出的一些信号和声音,也值得业界“为之一振”。在依然复杂的现实境况下,核能的价值延伸与效应拓展急需业内挖掘,在中国核学会本次学术年会上,透露出的一些产业数据与未来预测,对于需要突围的产业经济总量而言,其利好的意义不言而喻。

  张国宝在会上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上少有的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核工业体系,“这很不容易,如果没有建立起这样完整的体系,我们在国际上称不上大国或者是强国。现在核电的和平应用在全球已经是非常普及的一件事情,中国的核电潜力还有大的增长空间。”同样地,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二司司长、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王敏正也表达了信心: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就我国自身情况而言,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核工业依然是朝阳产业,并且现在正迎来重要的黄金机遇期。

  为什么有如此底气?此次大会也向业界释放出了足够的支撑指数。据王敏正透露,现在我国核技术应用的产业经济规模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但是欧美国家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我们的发展空间还很巨大。“在工业、农业、医疗、环境保护、空间探索、国家安全等领域里,核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此外,最值得留意的是,张国宝向记者“算了几笔账”。“中国一年排出二氧化碳有95亿吨左右,排放量是世界上最多的,这也使得中国在一些国际事务谈判中处于不利局面。怎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核电比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核电基本上不会排放温室气体。”除了我们可能已经熟知了的“二氧化碳账本”,张国宝特别提到了“核电的节水账”。“核能发电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节水。据大概统计,全世界的水70%是用于农业灌溉,30%是用于工业或者其他地方。其中,30%里用于发电的占10%,这10%主要用在火力发电,同时除灰除渣也要用到一部分的水,这些都是淡水,对于水资源紧张的中国来说,这是不小的数字。而现在中国核电站主要建在沿海,靠的是海水冷却,不需要淡水,比火力发电节省了一大部分的淡水,这对中国是很有利的。”

  努力与活力

  可以说,在4天的会期里,关于核产业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在数据与信息就是生产力的当下,以本次年会为契机而集纳和发布的信息,对于中国核工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要进行数据整合,形成产业报告,以为核能发展提供客观理性的定量分析”。来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一位参会代表对记者说。当然,在这份产业报告里,有一些掣肘的问题也亟待业界留意,大会上折射出的行业现实困境也不容忽视: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的核心能力不足、国际化人才短缺,产业短板现象不少,核电制造装备业“青黄不接”,一些领域“无序竞争,野蛮生长”……这些无疑也是业界不可回避的“年会意见”。

  当然,业界共识已生:核科技工业是一个技术和资金高度密集,具有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技场上,中国核工业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定位,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谋取更大的发展。

  而正如会上达成的共识一样,当回归到此次会议本身时,一位核能业主管领导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他在说起核学会举办此次年会时,坦言“破例了一次”。“核学会7月底刚在成都召开国际核工程大会,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又在哈尔滨召集这么多的业界人士齐聚一堂,这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我一般不去比各个协会的工作,但这次我比了比,核学会的学术年会做得努力,也做出了活力。”

  “努力”与“活力”,也正是当下中国核工业的真实图景,有理由期待,未来的核工业,将更加充满活力。(韦吉磊)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核电
推荐图文
推荐核电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41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