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首届中国核能行业信息化工作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聚焦核电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研讨当前核电信息化建设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组织核能企业与专家学者、IT服务厂商深入研讨,为提升核电企业信息化水平开药方。
会议以“数字工厂、安全核电、智慧核能”为宗旨,志在建立中国核能行业信息化指导守则,讨论中国核能行业信息化标准,设计中国核能行业信息化整体架构构成要素(从三方面、五维度设计具有约束力的整体IT架构),并优选中国核能行业信息化合格服务厂商。
核电信息化建设作用重大
此次会议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办。该委员会于今年4月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等六大核电集团公司共同发起成立。
为什么六大核电企业如此重视信息化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具体到核电行业,“信息化工作对核电企业来说已经是生死攸关的一件大事。信息化技术正在融入核电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科研、设计、制造、运行、安全保障到退役都离不开IT技术的支撑。信息化在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效益和保障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位核电企业的高管对记者说。
信息化对核电企业来说有多重要?叶奇蓁院士说,信息化应用在核电建设期体现在多个方面:严密控制进度、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做出科学投资安排,预测总投资和电价等。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秦山二期,建设最初两个机组时,建设工期是72个月,到3号和4号机组时缩短为不到60个月。而且投资控制也很好,二代机组的造价已经达到每千瓦1.2万元左右。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主要得益于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措施的改进。”
叶奇蓁说,电站运行管理最大的作用是提升经济效益。“秦山二期换料大修,起初预想是2个月,由于计划周密,现在缩短为1个月左右。要知道,60万千瓦核电站每天的产值是600多万元,百万级的每天发电产值是1000万元。缩短十天就是一个亿,这是多大的经济效益。”
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挑战
据了解,我国从改革开放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以来,就十分重视核电软件的引进开发和应用工作,田湾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采用世界先进的DCS控制系统的核电站。经过多年努力,各大核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中广核建立了多电站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和全集团经营管理系统,走在了行业前列。
中广核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厅主任刘开新介绍,2012年,ERP系统在红河沿、阳江、台山、防城港成功实施上线,使集团核电生产运营管理的水平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处在了世界核电ERP应用领域的顶尖水平。
但是,与会人士也认为,核电行业的信息化工作还大有可为。
工信部软件服务司巡视员李颖表示,今后,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加快核能产业的信息化进程,提升传统核工业产业。长期以来我国核电需要的信息技术多数依赖外国引进,需加强核能软件开发,制定基于核电行业的软件开发标准、软件开发过程规范、软件评价方法和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等。
“核电企业都是集团企业,要做好顶层设计,讲求实效,实事求是,不能理想化。立足自主,确保关键技术的可控。”国防科工局系统二司副司长任宏军说。
去年7月,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央企业信息化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较弱,信息化与企业战略决策、主要业务、集团管控等方面的融合度不深,队伍参差不齐,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等。
中电投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曹保均在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时认为,说到底,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虽然目标高远,但管理水平却差距很大。信息化工作必须要上去,要更新换代。前几年都在追求上规模、争速度和效益,但管理水平没有相应跟上。”
谈到今后信息化工作的任务和挑战,叶奇蓁认为,当务之急是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立统一的核能行业管理模式和标准;提升核能企业管理和绩效考核水平;建立有利于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重要的安全和经营信息。如气象信息、地震地质灾害等信息,强化对核能企业运营情况的监管。对企业来说,要建立集团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知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