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变电  风电  变压器  核电  开关柜  柴油发电机组  互感器  电缆  火电  绝缘子 

第二十一届国际核工程大会观察

   2013-04-10 中国核电网5
7月29日至8月2日,第二十一届国际核工程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本届核工程大会彰显了其在领域内的“奥林匹克”实力与地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核能政府主管部门、公司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学术团体等单位的1200多人,齐聚成都,共享发展经验,商议现实之策,并在互相交流中展望未来道路。

  据了解,本次大会是在中国举办的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国际核工程大会,也是大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足见其“受追捧”程度。在5天会期的各式报告和专题研讨中,记者看到,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全球核能界正以更加智慧和理性的态度,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系统而冷静的“思考与探索”。大会研讨议题涵盖了涵盖核工程领域的所有方面,主要包括:核电站设计与建造、核电站运行与维护、标准与规范、核聚变、辐射防护、新一代反应堆、核安全与安保、核燃料及热工水力、核工程教育、公众沟通等。

  信心更具现实附着力

  理性,首先体现在全球核能界对于行业发展的共同信心。特别是在福岛核事故后,“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成为了核能业界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所在。

  本次会议上传递出的信心建设,已不再是“绝处逢生的悲怆”,而是趋于理性考量之后的“自我觉醒”,具有了更充足的数据支撑和更强大的现实附着力。

  欧盟委员会近期对核能在欧洲的未来前景进行了一次研究。比利时核研究中心副主任哈米德阿伯德拉西米表示,研究结果是“令核能界高兴的”。根据研究结果,到2050年,核电在欧洲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即使在不乐观的情景下,可能仍然会占到20%。“这就意味着从2012到2050年之间,在这个领域的投资几乎每年能达到500亿欧元。”

  令记者颇感意外的是,哈米德阿伯德拉西米话锋一转。他认为核能未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取决于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还取决于“在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决心。在当前全球节能减排的环境生态下,每个国家对此的决心不言而喻。日本在大会上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王敏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敏正用 “智慧和理性”来评价当下中国“稳妥推进核电建设”的基调。

  值得留意的是,全球核能界并无“大跃进”之虞。此次大会上清晰的信心表述,表明了全球核能在“最好与最坏”之间寻找到了最合适的路。

  寻求更多的安全筹码

  全球核能发展之路,指向了更为安全的未来图景。在本次大会上,行业概率风险评估方法和数字反应堆成为了与会人员会上会下热议的话题。而这两个概念,正是核电站在现有的安全系数之外新增的筹码。

  据加拿大核管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概率风险评估方法在核电站运营中早些时候就已开始启用。但之前只停留在局部的应用上,未找到风险对决策的具体影响路径,而且缺少量化评估的数据支撑。“现在业界正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在本届大会上,记者不止一次听到业界人士谈到这个方法。

  对于核能安全的追求,业内从未松懈。这种追求,正事无巨细地在整个核能界铺开,包括在概率风险评估这个方法上,看上去似乎很简单的风险释义,专家也极为谨慎。“一个是风险发生的频率,一个是风险发生的后果,理清概念,才能明确评估的数值。”

  而数字反应堆的研究,正是全球核能界在寻求核能安全上的新探索。“从核电站设计、运营到后处理等整个产业循环下来,都是通过数字来实现,发生问题或检测运营状况时,都可以以电脑控制的方式直接还原‘现场’,直接到达”,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工程师向记者讲述数字反应推的设想与原理。

  显然,这样的核能安全技术突破,对于核能界来说,是极大的利好。而在本次大会上,另外的一个软性信息,也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核工业将越来越透明,特别是中国核工业,将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了解,并实现对产业的理解。”来自中国核电界的资深人士在会上向记者透露了核工业的开放心态。

  与此映衬的是,本届大会的“内陆核电经验研讨”专题研讨会中,出现了普通民众的身影。从“关门谢客”到“开门发展”,核工业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而安全发展,除了技术保障外,在当下的民意诉求中,公众参与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届大会,让我们看到了更为客观更为开放的行业图景。

  在碰撞中达成共识

  本届大会共设有10场专题研讨会。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几乎每一场专题讨论,都充满了思想的碰撞。

  在福岛核事故处理讨论会场,围绕“如何净化污染区”、“泄露是否从技术上真正实现控制”等疑问,日本代表团 “被困在”发言席上许久,他们需要回答台下听众不依不挠的提问。而美国关于在沙漠建设核电厂的报告,也引发了众多讨论。来自法国的一个技术人员一直盯着“沙漠核电厂”不放,他认为美国此举过于大胆,而美国人则信心满满。

  这样的“碰撞”,在大会上并不少见。大到堆型的技术路线讨论,小到参会论文的文辞之争,找不到“一言堂”的沉寂。显然,沉寂不应有,争鸣更不可缺失。“争鸣”,正是核工程大会的“本意”之一:在“你来我往”中,冲破困境边界,辨明路径和方向,取长补短,渐成共识,共同为核能发展和安全提供智力支持。“技术的多元,也是确保核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规避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单一局面,也许是每个行业的准则之一。在这一点上,作为高科技密集型的产业,核工业更是首当其冲。”来自法国的一名技术人员对记者说。

  核工程大会再一次证明,福岛核事故不是全球核能业的多米诺骨牌,自身完善能力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砝码。在“踩刹车”的拐点之后,依靠智慧和理性,相信全球核能的每一次思考与选择,定将助力行业发展速度更加稳健。(韦吉磊)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核电
推荐图文
推荐核电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41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