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变电  风电  变压器  核电  开关柜  柴油发电机组  互感器  电缆  火电  绝缘子 

校企联合成核电人才培养新途径

   2013-04-10 中国核电网8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进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人才培养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大,而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日前,中广核集团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共建“核电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双方将逐步在华南地区打造一个国内一流、高质量、高水平的核电工程研发中心,这是继双方签署《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框架协议》,今年4月签署《核电“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又一个重大合作项目,而这仅仅是校企联合的其中一个案例。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面对核电发展新形势,近年高等学校核专业建设得到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而企业在职培训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正成为了核电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未来发展需要后备军

  “十一五”是我国核电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核电产业也形成了相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培养体系。业内普遍认为,目前的人才规模、结构、质量、水平等能够满足现阶段我国核电发展的需要,但眼下必须要考虑到未来核电发展可能要面临的人才缺口。

  去年10月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总计8800万千瓦。而目前在运、在建装机容量大约4500万千瓦。业内预计2013年至2015年计划新建核电机组1300万千瓦,平均每年3至4台机组,而2016年至2020年计划新建核电组3000万千瓦,平均每年5至6台机组。“这样的发展势头,将带动核电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充。”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核电专业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国内核电企业直接从事核电工作的人员达10万余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占比16.7%、专业技术人才占比47.7%、技能型人才占比37.6%,然而这组数字仍将继续增长。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得的一份2020年核电人才需求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包括核燃料循环、核电科研、工程设计、工程管理、施工安装、电站运营、电站维修、电站退役及后处理,快堆示范工程在内的9个人才领域都将实现大幅度增加。其中核燃料循环、施工安装、电站运营、电站维修、电站退役及后处理人才需求数量将分别由目前的8500、48000、14000、9700及9400人增至2020年的13300、70000、47500、16000-19000及12600-13300人,上述这些领域对核工程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显著地增加,而核电科研、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等领域人才需求增长相对较少。

  这份资料还提及,为适应我国核电发展需求,保障核电站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未来我国核电产业人才队伍总规模将达到18.3万人,较现有人员队伍扩充约8.2万人,为此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联合培养两方齐发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志俭教授曾撰文指出,培养人才和核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中国高校核学科专业的支持,核学科专业建设是核电工业强化基础的基础,提高能力的保障。

  相关数据显示,作为核基础人才培养的主力,全国目前设置了核专业的院校和科研单位有47所,年培养毕业生超过2000人。而现阶段我国核电人才的主要来源正是高校培养,主要形式包括定向与非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联合培养等。

  在从事一线工作的核电人士看来,为达到核电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要以成熟的建设和运行基地作为真正的人才培养中心,以尽可能实现人才的培养、循环和有效补给。

  而由高校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实施的联合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发展,逐渐成熟并收获成效。

  据了解,此前因高校不了解企业和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和专业的设置及调整。

  分析人士称,高校涉核类专业较多,如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地质与铀矿冶、核物理基础以及相关的热能工程、电气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而根据上文所提及的未来十几年的人才需求预测,核电站设计、建设、运行及核燃料循环产业发展等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以此为依据,高校完全可以与企业之间建立联系,互相了解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以解决因缺少足够的实习机会和相关培训,毕业生要花较长周期进入工作角色的问题。

  记者此前了解到,作为率先在国内开展核能领域校企联合办学的企业,中广核近年先后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等20多所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已形成了以“校企联合培养”或“订单+联合培养”方式、新员工外部岗前培训、入厂综合培训、岗位培训及综合考核为主的新员工培养体系。

  目前业内较肯定校企联合模式的原因在于,高校毕业生在未正式进入企业工作之前,通过培养可以提前掌握核电整体基础知识,在提升了专业素质的同时,缩短了培训周期,更满足了市场需求,这是从适应我国核电发展的全局角度创新出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以核电稳定的发展环境为基础,并经过选、育、用、留几个阶段,校企联合充分发挥了企业和高校各自的优势,在人才的选和育上为解决核电人才稀释和断层问题打下了基础。”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核电
推荐图文
推荐核电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41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