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事故2周年之际,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规模最大的企业中广核集团11日对外表示,中国核电项目重启3个多月来,该集团各项目安全改进工作稳步推进,广东阳江核电一号机组计划于今年并网。
“安全”是核电发展立身之本
尽管福岛上空的阴霾仍未完全散去,围绕核电发展的争论也尚未平息。但从去年冬天以来持续笼罩我国北方各地的严重雾霾天气,已让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调整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快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日本《读卖新闻》日前发布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日本政府能确保安全,多数建有核电厂的城镇同意重新启用核电厂。美、俄、英、法等世界主要国家也纷纷表示,坚定不移地继续发展核电。
按照国家部署,我国也在去年底陆续审议通过了《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重申了优化能源结构、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政策。和平利用核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仍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暂停到重启,再到提升,中国核电行业所经历的是一次盘整,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中广核集团对外发布通报表示,借鉴福岛核事故经验,中广核对在运及在建核电厂分别从自然灾害应对、严重事故缓解、强化应急响应、国际同行经验借鉴等四方面制订了安全改进策略及实施计划,共梳理安全改进项目94项。截至2012年底,已完成40项。包括增设移动发电设备,改进移动泵、移动电源、消氢设备;针对地震、洪水、全场断电等严重事故的内外部事件安全裕量分析;建立严重事故缓解设备定期演练制度及对执行人员培训等多项管理改进等。其余改进项也正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中广核还建立了“中广核集团核电独立安全监督评估中心”,对各电厂实行独立、客观和权威的安全监督。
从在运机组业绩看,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已安全运行19年,连续安全运行3699天,十余年没有发生非计划停堆事件,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7年多没有发生非计划停堆事件,在全球同类机组中分列第一和第二。
阳江核电4台机组在建
除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以外,中广核在建核电机组16台,容量共1883万千瓦,是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规模最大的企业。
据悉,目前各在建核电机组工程正稳步推进,工程建设质量、进度、造价控制能力持续提升。2012年12月28日,福建宁德核电1号机首次并网,预计今年3月底具备商运条件。2013年2月17日,辽宁红沿河核电1号机组首次并网,预计4月份具备并网条件。广东阳江核电、台山核电、广西防城港核电等各在建项目均已进入调试和设备安装高峰期,工程质量、进度均处于受控状态。
作为我国一次核准开工建设容量最大的核电项目,阳江核电站工程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其中阳江项目4号机组作为福岛核事故后我国首台开工的核电机组,于去年11月17日实现开工,阳江核电基地在建机组达4台,全面进入工程建设与生产准备的高峰期。一号机组已进入设备调试,预计今年并网,新增100万千瓦清洁核电。
阳江核电站6台机组全部建成后,每年上网电量可达450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00万吨,节约煤炭1600万吨。不仅可优化广东省电源结构,还将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积极组成核电“国家队”走出去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政策”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路径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表示,“当前我国核电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已经具备条件,应加快形成核电自主知识产权早日成为世界核电强国。”
贺禹说,我国核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引进欧洲技术,30多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全面实现了“四个自主”,即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但至今尚未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品牌,“第五个自主”“自主研发”仍未实现,致使我国核电在全球格局中大而不强。
国际核电强国中,除美国和前苏联为原始创新外,法国、日本和韩国均属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国家从引进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大约是20年时间。当前我国核电相关企业经过30多年的积累、投入和攻关,已经基本掌握核心技术,正在积极获取海外订单。
核电“走出去”正面临机遇,贺禹说,当前我国核电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已经具备条件。一是我国目前在运核电机组代表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二是在“十一五”以来的批量、规模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核电工业先后投入270多亿元,打造与之配套的国产装备制造能力。目前已形成三大动力、两大重工、年产8-10台套的国产供应能力。三是我国核燃料和核电人才能够支撑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开发和建设。目前我国核电科研和设计人才超过11000人。资源条件远远超过法国、日本和韩国核电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形成阶段的水平。
此次全国“两会”中,贺禹专门提交了“支持核电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提案,建议国家层面建立核电自主创新的高层协调机制,在国家能源委员会领导下,明确统筹责任部门,加强政策指导,制订长远规划,协调部际关系。支持相关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对已引进的技术持续改进,通过“中国创造”,加快形成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并把核电“走出去”应作为国家战略。制订鼓励核电技术和装备成套“走出去”的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在有关部委的协调下组成“国家队”共同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