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核电行业可谓是红红火火,核电“走出去”成为国家名片,AP1000取得重大进展,华龙一号获得大力推进等等。虽然热闹,但是作为发展核心之一的项目核准却并未取得突破。从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来看,有些出乎意料,但从以下几个基本面来看,似乎也是意料之中。(小编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微信公众号“核电那些事” ID:hediannaxieshi 作者:毕格博尔德
01
全社会用电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中电联发布的《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全国电力供应能力总体富余、部分地区相对过剩。
预计全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降至4150小时左右,加之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下调、部分省份电力用户直接交易降价幅度较大、电煤价格急剧上涨,煤电企业效益被严重压缩,部分大型发电集团煤电已经出现整体亏损,企业生产经营正面领严峻困难与挑战。
前三季度,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7270万千瓦、同比少投产159万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4408万千瓦。截止9月底,全国电厂装机增速超过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速6.3个百分点。
核电装机及发电量快速增长,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持续下降。
02
三代核电技术有待继续验证
按照我国核电发展既定政策,未来只建三代及以上核电技术机组。
作为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全球首堆的三门核电1号机组,迟迟未能发电,尽管已经进入了热试阶段,并网发电节点可期,但是鉴于建造安装、设备制造、调试试验等各个阶段出现的若干各方未曾预料到的问题,从保守的角度来看,首堆顺利实现并网发电,甚至完成一个换料周期,方才能够为后续同类型机组的开工建设吃下“定心丸”。所以,后续AP1000项目开工也许要比预计的更晚一些。
另外一边,正在迎头追赶的“华龙一号”,示范项目2015年方才开工,尚不具备批量建设条件。
03
行业发展是否存在安全风险
这里的风险不是指核电技术颠覆性的风险,而是指存在于管理、技术、设备乃至人员方面的风险。
我国核电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安全发展,未曾发生过严重的核安全事故。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核安全仍然应该是一个需要时时敲打、时刻谨记的问题。毕竟,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也才过去三十多年,福岛核事故依稀就在昨天。
从今年国家核安全局发布《关于近期核电厂人员行为导致运行事件情况的通报》和“以吊销执照的方式对违反技术规格书和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行政处罚”两件事可以看出,无论是行业从业者、还是监管部门,似乎都有警醒。我们也可以推测,随着核电建设和运行规模的增大,按照概率论,风险也在加码,相应的,核安全工作也一定要加码再加码,做到万无一失。
同时,小编以为,把一些事件简单地归为人因,并不完全合理,核安全依靠每一个从业者的责任心和核安全意识,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完善的制度、科学的流程应当是更加重要的保障。
此外,行业发展是否“以人为本”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核安全也构成重要影响。有目共睹的是,我国核电行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没有进一步向好,反而在逐年下降,即使现有的员工队伍中,也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
04
行业发展需要更加完善
业界最为期待的《核电管理条例》和《核安全法》今年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分别公开征求意见和提请人大审议,但是距离最终出台仍有一段时日。
从内容上看,行业准入、行业管理、公众沟通等内容成为聚焦点,尤其是公众沟通。核产业已经成为敏感话题,哪里有动静哪里就反对,一出舆情政府部门就宣布暂停或取消,以安民心、维稳社会。那么,是不是但凡有反对的声音就不发展核电了?一定不是的。
如何建立公众参与渠道,让民众有选择权?“赞成51票、反对49票”和“赞成49票、反对51票”从定量上讲,差异不大,但是定性来讲,截然不同。民众在反对什么?为什么反对?多少人反对?走上街头的1万人,是否能够代表没有走上街头的99万人?在公众参与这条路上,我们欠的账或许太多。科普沟通和法律法规相结合,应该是可行之道。
行业发展亟待完善的其他方面,还包括技术路线和存在于几家核电巨头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我国核电发展走到今天,必须尽快走上自主化的发展道路,如何形成合力,好钢用在刀刃上,就需要进一步理清方向,找准路线,减少无谓消耗。
基于以上几个基本面,2016年出乎意料的“零核准”就显得合理多了。
那么,是否可以寄希望于2017年或者接下来几年能够加速发展?小编认为,一切还是取决于上述几个基本面是否全部或者部分发生转变。但形势的转变不会有西风变东风那么迅速,必然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所以,仍需耐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