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众多媒体对国内核电建设的高度关注,将核电设备国产化进程推向高潮。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核电共有11台机组、900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2%左右。形成了以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为主的三个核电基地。
2006年12月,中电投与美国西屋公司签订合同,采用其第三代的AP1000核电技术建设三门和海阳核电站。中国计划今后建设30~40台这样的机组,第一台机组中的阀门全部采用进口,然后逐步实现国产化。
具体目标是依托大连红沿河工程和近期要建设的核电站工程项目,实现非核级和核三级阀门全部国产化,核二级阀门国产化率达到80%,核一级阀门达到70%,到第四台机组时要求全部国产化。2006年7月21日,国务院又批准建设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浙江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在此之前,中国在建、投运的三大核电基地核电装机容量已达到870万千瓦。
核电阀门需求量相当大
资料显示,全世界现有核电机组500余座,我国已建成6座(总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
目前,我国又开始致力于研究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技术核电机组,该工程已纳入2006年起的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可商用的原型核反应快堆。根据“十一五核电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要占总电力的4%。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中国要增加4000万千瓦核电的装机容量,新建30座以上的核电站。到2030年中国核电要占总电力的7%。
在“十一五”期间开工的1200万千瓦大中型项目中,总投资将为1500亿元,其中阀门投资总额占核电总投资额的2%左右,那么,在“十一五”期间核电站的阀门需求额将为30亿元,年均需求量为6亿元左右。而核电站花在阀门上的维修费却要占维修总额的50%以上。
从我国核电机组的发展来看,核电阀门的需求量远高于同容量级的火电站。以容量为80万千瓦的核电站为例,通径DN25~1000厘米的阀门需求量为8000~10000台,为同类火电站的2~3倍。据统计分析,一座有2套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核电站需各类阀门3万台,按每年有250万千瓦核电机组建设计算,每年核电阀门的需求量约3.8万余台。据国家“十一五”规划预测,“十一五”期间,核电站的阀门需求额将为30亿元,年均需求为6亿元左右。另外,由于核电站花在阀门上的维修费一般占核电站维修总额的50%以上,故,每年核电站花费在阀门上的维修费用约为1.5亿元。由此来看,核电阀门的市场需求量是相当大的。
目前国内能够自主设计、制造的核安全级阀门主要是安全二级、安全三级的闸阀、截止阀、止回阀、球阀、蝶阀、风道阀、隔膜阀、调节阀、安全阀等,阀门的口径从1/2毫米~40毫米,压力等级从150~2500磅(lb),材料有碳钢、不锈钢,阀体成型方式有铸、锻、板焊结构,驱动方式有手动、电动、气动等。
能够设计、制造这些阀门的厂家,我国已有10家,其中8家取得设计、制造(SZ)资格许可证;2家取得制造(Z)资格许可证。
随着中国核电建设渐渐驶入快车道,核电“国产化情结”变得越来越强烈。有媒体报道称,有关部门提出,希望在未来三四年新的核电机组建成之后,核电国产化程度能从50%提高到70%以上;更有一种心急的观点,认为中国在“十五”期间就能使国内核电设备平均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这些说法给人们一种感觉:国产化已是囊中之物。然而,有一个事实却被忽略了:我国目前在核电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上与国际市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谁绊住了国产化的脚步
数字也许最能说明问题。据统计,目前建成和在建的870万千瓦核电机组中有720万千瓦分别从法国、加拿大和俄罗斯进口,而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核电站只有秦山一期30万千瓦和秦山二期两台60万千瓦核电机组。面对这样的尴尬,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的专家认为,我国的核电在施工和运行方面已经基本能够自主化,但设计和制造方面距离国际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自主化要以自主设计和自主采购为核心,坚持自主运行,带动设备制造的自主化。设计是龙头,没有自主设计,设备制造国产化无疑是一句空话,这是核电国产化的第一道门槛,而另外一个门槛则来自于制造业本身。
仅以阀门为例,与国外相比,国内阀门生产企业还存在为核电提供的阀门种类不够齐全,设计水平、毛坯件生产技术(如:核安全级阀门的铸钢件对钢水的化学成分含量、均匀度要求严格,不允许有夹渣、气孔存在)、机加工技术、辅助制造技术、试验技术和试验手段均有差距,必须进一步开发核电阀门产品,确保产品质量,才能满足核电阀门国产化的需求。
从国内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装备能力和水平上看,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的核电设备企业并不比国外差,国外有的我们都有。但是,我们的制造工艺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另外,核电装备制造的标准远比其他机械更为严格。中国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在管理水平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尤其是企业核安全意识不太强。我国核电的发展路线是轻水压水堆,技术接近第三代。目前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汽轮机组仅有65万千瓦,而国际先进水平一般都达到百万千瓦级,最高达到135万千瓦。中国是世界上第八个能出口核电站的国家,而摘取这一荣誉的不过是出口到巴基斯坦的在2000年6月投产的30万千瓦核电站。
我国取得生产核电设备许可的企业数量不少,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如一重、二重、哈尔滨电站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等,然而这些企业的核电设备订单却不多,他们基本上都处于来了任务就做,没有就不做的状态。作为核电设备买家的核电投资公司对国产化的不积极态度也让设备生产厂家无奈。这些用户普遍对国产设备信任度不高,而且很少考虑性价比,更倾向于从国外进口。这也成为核电设备国产化路上的“绊脚石”。
由于受到种种羁绊,对核电国产化期望过高容易导致泡沫效应。有人曾经预言,我国的核电要真正产业化、市场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国核电事业仅仅进入准备加速发展阶段,真正的加速要到2010年以后。
根据国内主管部门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增装机容量将达到3600万~4000万千瓦,涉及到的直接投资达3000多亿元人民币。按照平均国产化率60%估算,国外核电企业将从核电设备技术提供中直接分得1200亿元左右,从这一点上,国产化率提高等于从国外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口中往回抢肉。
做比说更重要
未来核电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反衬出中国核电设备制造业眼下的生存状态之窘迫。为了使核电阀门尽快实现国产化,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等5家企业正在南沙建设核电重型装备制造的新基地。烟台冰轮与韩国三信合资组建的合资公司日前正式投产。此前有媒体报道,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法国AREVA集团先后与15家中方厂家进行了广泛的合资合作,例如与东方锅炉厂合作制造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与上海第一机床厂合作制造反应压力容器堆内构件,与上海先锋电机厂合作制造控制棒驱动机构等等。双方合作非常成功,国产化设备制造也均达到欧洲制造水平。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企业的素质在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走得一步一个脚印,岭澳核电站两台核电机组整体设备制造的国产化能力为30%,而后的秦山二核55项关键设备47项实现了国产化,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5%。
业内人士提出,国产化建设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