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了解到,中核集团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CP300、ACP600、ACP1000系列三代核电技术,这是中国核电技术发展30多年的集成和结晶。ACP1000技术目前已由科研设计转入工程总体设计阶段。
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试验快堆已经于今年7月21日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占领核能技术制高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核能系统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十一五”期间,中核集团加大铀矿地质勘查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北方地区落实了伊犁、吐哈、鄂尔多斯、二连盆地四个万吨级大型-特大型铀矿基地,为我国核能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铀资源保障。其中,北方砂岩型铀矿基地列入我国新的十大资源基地。在伊犁盆地发现的铀矿是我国第一个万吨级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在鄂尔多斯发现的铀矿是我国迄今为止探明储量最大的铀矿床。
其中在采铀技术方面,中核集团第一个成功开发了我国原地浸出采铀工艺(碱法工艺)。目前,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十一五”期间,中核集团在铀浓缩技术方面,坚持自主研发,成功研制了关键专用装备并工业化应用,实现了铀浓缩技术的重大跨越,为我国核燃料产业高效发展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另外在核电站燃料元件方面,中核集团核燃料元件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全面实现了核电站燃料元件的自主化生产,累计为核电站提供5000余个核燃料组件,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中核集团已经具备600吨压水堆元件和200吨重水堆元件生产能力,目前正在建设400吨AP1000压水堆元件生产线。
就在2010年的12月21日,中核集团坚持用20年时间自主设计、研发和建造我国第一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工程的热调成功,实现了我国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实现了核燃料闭式循环目标。该技术与快堆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提高铀资源保障能力,推动核燃料产业及核电的安全高效发展。
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中核集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防科技奖271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82项,三等奖167项,国防发明二等奖2项。
由以上可以看出,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发展的灵魂,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是核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根本途径。惟有立足自主创新,才能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将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的确,无论是从调整我国电力结构、保证能源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加强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核电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选择。在发展核电的过程中,中核集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为国争光,不断推动技术革新,持续提升设计、建造、运行、管理能力,走出了一条不受制于人、以我为主的核电发展道路,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能源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