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柴油发电机组  变电  风电  变压器  开关柜  核电  电缆  互感器  火电  绝缘子 

张华祝:未来非化石能源消费新增量中核能占大头

   2011-04-10 经济观察6
从最早的冷却系统失灵,到随后的氢气爆炸,再到核泄漏,因地震、海啸冲击而引发的福岛核电站危机,至今还没有解除。

    发生在邻国的灾难,也对雄心勃勃谋发展的中国核电业,敲响了一个警钟。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常务会议,除对现有国内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外,还将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获批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发生在福岛的核电危机,最终将走向何方?对中国的核电业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核电将在中国未来的能源供应中,扮演何种角色?近日,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看福岛核电站这次事故?

    张华祝:事故还在进行当中,各方面的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次事故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罕见外部事件的影响。无论是此次的9级地震,还是由地震引发高达10多米的海啸,在日本都是没有遇到过的。第二个特点是地震和海啸的叠加,使核电站反应堆的导热系统受到大面积损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使事故一发不可收。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反应堆应急冷却系统受到大面积破坏,所以造成了后面的一系列问题。

    国际上,自核电站投入运行以来,共出了3次大事故,美国的三里岛事故,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这一次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每次事故都为核电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每次教训也都会极大地促进核电行业的进步。

    对我们国家的核电行业而言,这次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电站事故,更真切、更感同身受。我们应该把我们国家的核电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的基础上,更加安全地发展。

    经济观察报:您刚才提到日本福岛核电站遇到了罕见的外部事件影响,国内的核电站在设计时是如何应对类似强震、海啸这样罕见的外部事件的?

    张华祝:从我了解的数据来看,福岛核电站的设计标准能够承受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为0.18g的地震,而本次地震的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为0.4g。这次地震并没有对核电站造成严重破坏,真正造成严重破坏的是海啸。

    我们国家多数核电站的设计能承受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为0.2g的地震,高于福岛核电站的设计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会更加保守,实际的抗震能力更高。目前新建的AP1000,是按照0.3g的标准设计的,这两个标准都高于福岛核电站。所以说,从地震设计上,我们的抗震能力更好一些。

    从堆型上来说,福岛核电站是沸水堆,我们是压水堆;从在建造时间上,我们也比他们要晚20多年。我们现在的核电站是充分吸取了三里岛核电站事故教训的基础上,做了若干改进的。我们的核电站在选址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海啸的影响。即使发生,也不会有明显影响。

    经济观察报:目前中国的核电政策已由原来的“适度发展”转变为“积极发展”,各地建设核电站的热情也非常高涨,也有观点称之为中国核电的大跃进,您怎么看?

    张华祝:我们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核电,一直到本世纪初,都是坚持“适度发展”的方针,这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是掌握技术、培养人才。到了2005年,在制定“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建议的时候,中央提出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

    这个时候提出积极发展核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满足电力需求增长的要求;其次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需求;第三是应对气候变化。

    目前在我们国家的能源供给中,对煤炭的依赖程度比较高,80%电力是靠火力发电。从一次能源来说,煤炭的比例也很高,大约占72-73%,所以说调整能源结构,减轻对煤炭的依赖,需要发展其他能源,包括核电。

    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从2006年我们国家就颁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在规划中把发展核电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从这个三个方面来看,发展核电是未来增加能源供应中的重要选项。

    从可能性上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核电的条件,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加快核电发展的方针,完全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经济观察报:中国的第一批核电站大多在沿海布局,现在一些内陆省份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核电建设计划,如何看核电站由沿海向内陆的转移? 对环境的影响两者有什么不同?

    张华祝:从沿海向内陆,我们规划当中的提法是“有序推进内陆核电站建设”,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核电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必然要走的一条路。

    改革开放早期,之所以在广东和浙江建核电站,是因为那里经济发达,能源需求紧张。现在这种情况在内陆中西部地区也已经出现,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同样面临经济快速增长,电力需求增大,一次能源运输压力增大的矛盾。同时还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压力。

    内陆地区急需发展核电,这种需求是合理的。从世界来看,全世界400多座核电站,超过一半以上建在内陆,50%少一点建在沿海。

    所以,在内陆建核电站是符合常理的一个进程。内陆和沿海建核电站,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有两点不太一样。

    第一,冷却方式不太一样。海边有大量海水,可以用直流式冷却,对它的冷凝器进行直流式冷却,从海里提取海水,进入冷凝器,温度稍微提升之后,直接排到海里去。内陆就不允许采用这种直排的方式,而是采取冷却塔。和直排的方式相比,建造成本有所提高,热利用效率有所降低。

    第二,就是经过处理的放射性废水。在内陆,放射性排放的控制水平比沿海要高。这方面,目前国家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正在修订标准,结果还没有出来,总的趋势是内陆比沿海要严格一些。

    经济观察报:从目前公布的计划来看,“十二五”期间的核电站建设数量相当于前20多年建设的总和。这种建设速度的提升,是否会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比如人才、设备、安全监管等。

    张华祝:这两年一直在说这个问题,我们从发展核电几个大要素来看,资金、厂址、设备、天然铀和核燃料。

    最早发展核电的时候,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提出过。目前进入积极发展核电的时候,有关问题更加受到关注。首先是资金问题,经过前期十几台核电机组的建设,这个现在已经不是问题,核电站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它的电价的竞争水平、还款能力,是不用怀疑的。

    其次是核电厂址,目前备选厂址有上百个,真正入围的有几十个。现在我们的核电厂址选择是好中选优的问题。

    设备制造能力方面,由于这几年我国核电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设备制造商的投资热情。主设备方面,有“三大电气,两大重型集团”: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加上中国一重、二重集团,达到每年生产6-8台机组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面,这几年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学校加大了培养力度,很多学校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5年可以提供2万人,加上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合培养以及到了企业之后的强化培训。人才供给也基本没问题。

    最后一个因素是天然铀,通过国内加大开发、海外投资开发和国际贸易三条渠道,完全能保证供应。

    在监管上,中编办已经为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增加了编制,2012年其人数将从现在300人增加到1200人。

    经济观察报:在未来的能源供应结构上,核电会扮演什么角色?

    张华祝:“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几个约束性指标,其中有一项就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现在8.3%提高到11.4%”。也就是在未来五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增加3.1个百分点。

    和这个规划相衔接,今年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我国的核电发电量要达到3200亿千瓦时。这意味着它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2.2%,现在的比重还不到0.8%,还有1.4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

    如果把“十二五”期间核电的增量和未来非化石能源总的增量进行对比,新增量的45%以上要靠核电来提供。可见,核电的安全稳健发展,对我们国家新能源的发展,作用是多么大。

    所以核电同仁应该深切认识到,吸取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教训,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做好安全检查,提高安全性能,使核电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对我们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肩上的责任也是很重的。
 
标签: 核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核电
推荐图文
推荐核电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41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