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风电  变电  变压器  核电  开关柜  互感器  电缆  柴油发电机组  火电  绝缘子 

中国经济导报:我国迈入核电大国的步伐不会停顿

   2012-04-10 中国核电网7
中国核电何时打开重启大门一直受到大众的关注,核电技术路线的争论也是业内瞩目的焦点。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进行了专访,张理事长就核电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张华祝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我国迈入核电大国的步伐并没有停顿,核电重启需要重树公众的信心。另外,张华祝认为,核电技术路线统一的要求没有改变,并指出我国核电“走出去”在建设、管理和设备上都具备了条件,但是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品牌技术的带动,否则只能担任“分包”的角色。

    我国发展核电方针未变

    中国经济导报:随着核安全“十二五”规划的正式公布,中国核电的重启之路又迈进了一步,但是核电中长期发展调整规划还未公布。您如何看待“十二五”期间我国核电发展的前景?

    张华祝:现在这个时期说核电的发展形势,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以下4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初浅看法。

    首先,国内的核电依然保持着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迈入核电大国的步伐并没有停顿。我国核电发展的速度虽然有所减缓,但由于“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了一批新的核电项目,因此总的来看,“十二五”期间核电还是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去年核电发电量是874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85%,同比增长16.9%。从全球来看,近十几年以来,核电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15%左右,最高曾达17%,而去年是11%,核电发电量占比下降了4.3个百分点。这是全球核电发电量首次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主要与日本核电停运有关。

    其次,我国发展核电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今年5月30日,国务院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特别强调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页岩气、生物质发电、地热和地温能、沼气等新能源。这说明国家对于“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要求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第三,“国四条”的贯彻落实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5月31日两个重要文件,即《关于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情况的报告》和《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已经国务院讨论通过,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实际上是贯彻落实“国四条”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核电从安全方面应当说已经得到了认可,恢复新项目的审批已经不存在原则性的障碍。

    最后,需要恢复公众对核电的信心。既然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核电重启还在等什么?我觉得是等待公众信心的恢复。社会公众需要科学、客观、理性地看待核电。事实上,前面提到的公开征求意见就是在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我个人也关注了环保部网站关于核电公开征求意见的公众留言和评论,其中正面的、积极的意见占了大多数,公众对核电总体上还是看好的。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业内有很多关于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的讨论。最初披露的核电“十二五”目标为,2020年建成核电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而目前也有说法认为目标将下调至6000万千瓦或7000万千瓦,你对此有何看法?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占电力装机总容量不到2%,而欧美大多数有核国家均在20%以上,您认为,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怎样一个比例较为科学,为什么?

    张华祝:我引用两组数据来谈谈关于核电的装机容量的看法。

    第一组是2011年初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张国宝的工作报告。当时提出了两个指标,一是2015年的目标,二是2020年的目标。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折合40亿吨标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为11.4%。在这个大指标下,核电年发电量是3200亿千瓦时,即到2015年装机容量差不多是4200万千瓦。其中核电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也就是说,非化石能源占比11.4%当中的2.2个百分点是核电提供的。核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多少会上并未明确指出,我推算了一下,大概是5%~6%。而“十二五”期间新建机组3800万千瓦是会上提的,这样到2020年能够达到8000万千瓦。

    事实上,2015年达到4000万千瓦已经成为现实了,没有过多的争论;但是后面5年建多少,新增多少,还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第二组是中国工程院的数据。中国工程院2011年2月发布的《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预测,国内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为7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占比4.6%,发电量占比7%;2030年装机容量2亿千瓦,装机容量占比10%,发电量占比15%;2050年装机容量4亿千瓦,装机容量占比16%,发电量占比达到24%。

    我认为,这组数据是工程院很多院士专家经过长时间研究才提出来的,而且这些数据更多的是从需求方面进行考虑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势头很强劲,如果核电没有相当的规模,那么节能减排、气候环境方面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

    当然,这也只是技术上的预测,其他因素是否影响核电产业的走势很难说。但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以及节能减排、气候环境的要求来看,这种预测作为核电战略研究和制定规划的参考还是很有意义的。

    AP1000为主二代加改进为辅有助于规避风险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国内核电技术路线多样,有引进美国西屋的AP1000技术和引进欧洲的EPR技术,也有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自主研发的的技术。您认为,是统一技术路线还是百家争鸣更适合于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

    张华祝:当然是统一技术路线,不会是什么“百家争鸣”。统一技术路线是针对“九五”期间技术来源过于分散而提出来的要求,必须继续坚持。

    “九五”期间4个核电项目的技术来源各不相同,分别来自:法国、加拿大、俄罗斯以及参照法国技术形成的我们自主设计的技术。这种技术分散的结果是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的。2003年下半年成立的以国务院领导为组长的国家核电自主化领导小组一开始就提出了“统一技术路线”的要求,并按照这个思路在推动整个核电自主化进程,到后来实际结果就是引进AP1000,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三代核电的品牌。

    目前,国内三代核电技术的发展正按照这个要求在向前进展。至于说到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在二代加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的研发工作,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主要是为满足“核安全规划”的要求,为新建机组提供可选的技术方案。AP1000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是统一技术路线的主线,这是不会动摇的;二代加的继续改进是为辅的,可为新建项目提供候选的技术方案,只能是一种补充。一主一辅可能更能适应当前核电发展的需要。因此,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偏离统一技术路线的要求,不存在百家争鸣的问题。采取这种“有主有辅”的作法,某种意义上对规避风险也是有好处的。
  
    立足国内放眼世界
  
    中国经济导报:另外,近期传出消息,中广核集团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拟参建英国核电站。在您看来,国内的核电在技术和设备方面“走出去”是否具有优势,具体体现在哪儿,前景如何?

    张华祝:关于核电“走出去”,我认为是“我们的技术优势正在形成过程当中”。只有形成自主的核电品牌,走出去才能具有优势。现在国内二代加的改进满足三代的要求,还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品牌后,对部分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我们国家将来真正形成自主品牌的,主要的堆型是CAP1400,目前初步设计已经完成,设备国产化正在逐项推进。我们国家在高温气冷堆方面的研发工作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石岛湾示范工程一直处于等待开工状态,我觉得应该尽早放行,通过工程实践,尽快形成自己的品牌,占据技术制高点,千万不要错过时机。

    从设备上来看,支撑我国核电规模化、批量化发展的制造产业链、设备材料供应链体系正在形成中,并且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设备的优势一定是技术带动的,一个型号、品牌被认可了,技术、设备和服务就出去了。如果仅出口设备,只能被称作“分包”。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强项是核电建设。我们20多年都没有停止核电建设,核心、骨干的队伍一直保持着活力,多年来逐渐形成管理体系和人才队伍,而这在国外是不多见的。基于同样的道理,建设的优势如果单独出口只能是分包,需要技术牵头,才能真正地“走出去”。

    目前中广核也在与法国阿海珐合作,我认为现阶段而言,合作走出去的策略是正确的,这样能学习技术、锻炼队伍、积累经验,为将来自己单独走出去奠定基础。

    中国经济导报:核燃料一直是大众瞩目的焦点,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公开表示我国铀资源是缺乏的,也有业内人士不支持这个观点,您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

    张华祝:我不了解何祚庥院士的观点。铀资源够不够,先从核电发展的规模看。刚才我提到中国工程院的报告,实际上对于核电规模有3个台阶:7000万千瓦、2亿千瓦和4亿千瓦,这当然需要很多资源来支撑。

     据测算,到2亿千瓦的时候,如果核电站按60年寿期来算,需要120万吨天然铀,当然考虑到探明储量当中的经济可采性和回收率的折扣,使得需要的资源量可能达到200万吨或者更多,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任何国家发展核电,获取铀资源的思路都不是仅仅立足于本国。日本、法国、美国发展核电,并不是本国有多少资源就发展多少,而是看全球的储备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单单说从国内的铀资源来规划核电发展显然是不科学的,片面的。自“十五”时期以来,一直谈铀资源的“3个来源”,即国内资源开发、海外资源开发和国际贸易。利用两个资源,开辟两个市场,从来都是主管部门制定核电规划资源方面所考虑的主要原则。

    据中国工程院初步的结论是:依靠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可以为2亿千瓦的核电提供保障,而到2050年4亿千瓦,这新增的2亿千瓦就要将目光投向如何提高铀资源利用率,也就是要看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及其燃料循环体系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商业化运作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核电
推荐图文
推荐核电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41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