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风电  变电  变压器  核电  开关柜  互感器  电缆  绝缘子  火电  柴油发电机组 

原子能院完成约旦次临界装置项目预验收

   2013-04-09 中国核电网9
2013年6月4日,随着约旦工作人员在验收文件上签上最后一个名字,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堆工所承担的约旦次临界装置(JSA)项目预验收工作圆满完成。“中国人的工作做得很不错。”约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图坎这样称赞。

  JSA 项目要追溯到2008年。当年11月24日,在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的见证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和约旦原子能委员会、约旦科技大学四方签订了约旦次临界装置合同。2009年2月9日,合同正式生效。

  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案

  JSA是约旦的第一座核设施。作为次临界装置,JSA在结构上比临界装置和研究堆简单得多,但合同中规定的国内准备时间仅为9个月。要完成所有设备的设计、加工、采购和安装工作,并在国内完成预组装,时间十分紧迫。

  为了确保安全,JSA的中子通量大约只有国内类似装置的万分之一,接近活化法测量的下限,这给随后要开展的中子物理实验开展带来了很大麻烦。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内一般是增加探测片面积,但JSA的燃料元件间只有1厘米左右的空隙,太大的探测片根本无法放入,研究人员只能另辟蹊径,在探测片的材质上下工夫。

  可以用于活化法测量的材料超过两千种,研究人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最终选定了金属铟。以往探测片中只需10%左右的铟即可,但这次铟的含量要达到99%。铟的质地非常柔软,用指甲就可以在上面划出痕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厂家都很难做成符合要求的探测片。等原子能院突破这项“关卡”,时间已经过去了近半年。“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敢完全放心,所以还准备了备用的实验方法,”负责实验的骆志文说,“总之,必须让约旦方面满意,因为这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形象。”

  2009年10月,相关设备全部运到原子能院现场。经过一个月的努力,项目组终于在2009年11月完成了预组装和冷调试。等装置部件都运抵天津港,此时,离合同规定的时限仅剩6天。

  主体安装攻坚克难

  根据合同,接下来的设备运输应由约旦方面负责,但运输过程一直拖到2010年下半年,直到中方接手后才在2010年11月底完成。

  2011年1月6日,第一批现场安装人员到达约旦科技大学。但约旦的现场条件让安装人员多少有点意外,“厂房地面的平整度和整洁度都不高,提供的材料质量也不太好。”工程组组长张金山说,为了不影响安装,他们蹲在地上一点点修整了凹凸不平的地面,又对厂房进行了清理。

  除此之外,先前运去的设备也出了问题。那段时间刚好是约旦的雨季,装着设备的箱子放置在厂房外的空地上被雨水打湿,开箱时一些碳钢部件已是锈迹斑斑。幸好,约旦科技大学有自己的实验工厂,有了他们提供的材料作为补充,JSA的主体结构安装很快完成。

  因为工作的缘故,那年的春节,安装人员是在约旦度过的。“看春晚的时候大家都很沉默,本来说好要热闹一下的,但真到了这个时候谁都没有心情。”梁淑红说。她的孩子刚刚四岁,但因为工作忙碌和时差的原因,在约旦的两个月她很少与家里联系。“我们也不敢往家里打电话,听到家人的声音就难受。”说到这里,梁淑红脸上笑着,声音却有些哽咽。

  2011年2月13日,控制柜组装完成;2月27日,整体喷漆完成……3月初,整个装置完成了冷调试。眼看工作就要完成,可谁知,约旦内部协调出现问题,中子源和燃料元件无法运到现场,无奈之下,安装人员只能暂时回国。原以为等上一两个月就能重返约旦,不料这一等就是两年。

  “整装”再战戈壁

  回国后不久,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JSA项目被暂时搁置。直到2013年4月25日,安装人员才再次登上飞往约旦的航班。时隔两年,当年的安装人员大多已承担了新的任务。经过多方考虑,项目总负责人柯国土决定由涉外工程经验丰富的29室主任李义国带队完成后续工作。

  这些工作中最艰苦的就是安装中子源系统了。储源罐埋在地下,为了减少辐射剂量,采用石蜡进行屏蔽,10厘米厚的整块石蜡被切成合适的形状,一块块垒进半米深的地洞。“当时约旦的气温有40度,地表温度大概有50度,厂房没有空调,蹲在地上工作,没两分钟就是一头一脸的汗。”骆志文苦笑着说,“干上一天,所有人满手满身都是石蜡粉。”大热天身上糊着粘稠石蜡的感觉可想而知,偏偏还洗不掉,只能等它过几天自然脱落。

  负责调试仪控和电气系统的贾玉文第一次参加在国外的安装。系统一开,他发现有些部件有故障,立刻开始排查,却一无所获。为了找到故障原因,那几天,他每天只睡不到3小时,把系统反复研究了好几遍,最终断定有电线出现了虚接,但这种情况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眼看现场验收就要开始,心急如焚的他筛查了上百条电线,终于在验收前一天找到了虚接的地方,完成了调试。

  冷调试验收完成后,燃料元件也抵达了安装现场。“我们不到一天就把燃料装好,给他们做了第一个实验,完成得非常漂亮。”李义国自豪地说。随后的几天里,合同规定的实验一一顺利完成,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按照合同,中方还要对约旦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那段时间我们白天调设备,晚上除了准备验收文件还要备课,每天都忙到夜间九、十点。”骆志文说。他们在出发前都接受过培训,授课内容也经过专家组的仔细审核,“我们准备得很充分,备课只是为了讲得更好,”梁淑红笑着说,“毕竟我们在那里就代表了中国的形象。”

  一路走来,项目组为JSA项目花费了很多心血。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组的年轻人在前辈的指导下获得了涉外工程的宝贵经验,成为了足以独当一面的人才。相信,这支能打硬仗的团队也将在今后的涉外工程中展现出新一代中国核工业人的风采。(范淳玉)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核电
推荐图文
推荐核电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41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