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树梁
湖南面临“中部崛起”的良好机遇,但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核电作为一种清洁、安全且极具开发潜力的能源,为湖南解决能源问题并能迅速崛起于中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
“中部崛起”政策背景下发展核电的迫切性
目前,湖南能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无油少煤,水电开发空间有限。据省统计局数据,“十一五”期间,湖南的用电量增长在300亿~400亿千瓦时之间,装机容量达1000~1300万千瓦。但湖南煤矿蕴藏量少,且煤质差、开采难度大。省内煤炭企业年产约5000万吨,可供发电用煤仅120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电煤需求。到2005年底,水力资源水电装机达790万千瓦,已占经济可开发容量的80%。
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产生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湖南本地煤含硫量偏高,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国家核定的SO2总量有限,区域环境质量已接近标准边缘。根据省环保局统计,由于大量的使用化石燃料,湖南除郴州市外的13个市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
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和弹性理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绝对数量正相关。也就是说,能源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目前湖南的能源状况显然不能满足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湖南必须寻找能源上的出路,而核电正好给了一个良好的选择。
新形势下国家核电发展战略的改变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筹建核电站。1991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这标志着核电开始登上中国能源的舞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了秦山、大亚湾和田湾三个核电基地。到2006年1月,我国大陆运行的核电机组有9座、在建的核电机组有2座,2006年拟建的核电机组有9座。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工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方针是“水火并举”,80年代改为“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发展火电,适当发展核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火电比重一直处于80%以上的高位,核电的适当发展并没有改变这一电力格局,2004年,核电发电量比重才达到2.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瓶颈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缺电问题袭扰了除西部欠发达地区之外的大半个中国。另外,中国每年因火电而产生的大气污染和酸雨造成经济损失达370亿美元,占GDP的5%左右。
为了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国务院提出了发展核电以求尽快适应资源、环境因素变化的策略,2003年首次将核电纳入国家电力规划之中,同年10月,曾培炎副总理在杭州核电建设会议上提出“中国的核电战略由‘适度发展’调整为‘积极加快发展’”。
2006年3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这次会议指出,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十一五”期间,国家把积极发展核电作为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
这一切表明:我国的核电发展战略已从“适度发展”转变为“积极发展”。
核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
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所产生的超越各类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协同效应强调的是整体的组合效应大于个体的效应。
核电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效应是指区域内核电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生的协同效应。核电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隐性协同。核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隐性协同是指核电产业的发展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效应协同。也就是说,隐性协同体现的是长期效应,而不是当前效应。
首先,绿色清洁的核电能减少环境的污染。核电几乎不产生污染性气体。在众多的电力资源中,核电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气体是最少的。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核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协同效应。其次,安全可靠的核电能增强公众的信心。核电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核电站自身的安全性和核废料处理的安全性两个方面。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人们已经掌握了丰富的核电站运营经验,而且通过完善设计,使得核电站的安全性大大提高。最后,经济实用的核电能凸现其在电力结构中的优势地位。相对于煤电和油电,核电的建设费用比较高,但是它的燃料费和运行费却很低,因而核电的长期成本包括环境污染的成本要低于煤电和油电。
2、显性协同。核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显性协同是指核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在人力(人才优势)、物力(基础设施)、财力(资本)等方面的协同。
在人力方面,人力协同是指核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和协同。例如:秦山核电站的人才优势大大加强了海盐县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核电作为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占本地高中级科技人员的40%,而且涉及领域广泛,专业门类齐全,社会关系广泛。海盐县通过自身人才优势,寻找双方互利的切入点,发展制造业、服务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在物力方面,核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在基础设施上的协同体现在对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如核电与地方共建的“秦山大道”,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秦山地区交通拥挤状况,同时也带动了公路沿线村镇的建设等。在财力方面,核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在资本上的协同主要体现在核电产业对当地资本的吸引及核电产业为当地上缴的利税方面。一方面,核电产业的特点就是初期投资大。因此,核电站的建设与核电产业的发展会吸引大量的资本(包括本地的闲散资本),从而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核电产业将会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核电产业与湖南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面临“中部崛起”机遇和电力能源困境的湖南,核电产业与其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将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
1、湖南核电站的建设将使湖南形成完整的核电产业链,有利于产业内协同
湖南已具有建设核电站的基础。首先,湖南在铀矿地质勘探、铀矿开采、核燃料加工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其次,湖南已把发展核电作为解决能源问题的战略选择,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华容县小墨山核电项目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湖南核电产业的全面发展不仅能够解决湖南的能源紧缺问题,还有利于湖南核电产业内部协同。一方面,湖南的核工业基础是湖南核电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南华大学等在湘核工业单位将为湖南核电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核电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核电建设、核电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核电产业建设将推动湖南人力资源水平的发展,产生人力资源协同效应
核电产业与区域的人力资源系统具有正效应,湖南发展核电产业也不例外。我国核电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必然带来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促进人力资源的协同,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符合湖南人才战略的需要。同时,南华大学的前身———中南工学院隶属于国家核工业部,已经为核工业培养了3万多名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湖南的高素质人才和专门人才将为湖南核电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核电产业建设将与湖南经济发展产生资本协同效应
一座核电站的投资达几百亿元,如此巨大的资本从何而来?从“九五”期间开工建设的核电站来看,用中外合作的方式,在利用国内资金的同时,利用国外的资金来建设核电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湖南核电建设必将合理利用各种资本。核电建设对大量资本的吸引,必将促进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核电站建成后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核电产业,也将成为湖南的利税大户,促使核电产业建设与湖南经济发展形成正协同效应。
4、积极发展核电是保存核工业体系的需要
发展核电产业对于培养核人才、促进核科研、发展核设备、保存核燃料生产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湖南核电产业,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个核工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
5、积极发展核电有利于湖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的破坏严重,大部分地区都受到酸雨的危害。由于湖南电力以火电为主,电厂燃煤所产生的SO2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如何保证湖南经济快速发展以崛起于中部的能源需求,并且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各方面因素,发展核电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这也充分体现了核电产业与湖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应。
通过以上分析,无论是从能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来考虑,还是出于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发展等深层角度,湖南都必须积极发展核电。大力推进核电建设,加速打造湖南核电产业,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核动力,是解决湖南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整个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选择。
(作者系南华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