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消息,"能见派"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能发电分会2016年学术报告研讨会上获悉,正在建设中的世界首个AP1000项目--三门核电项目1号机组即将开始热态功能试验,如试验顺利,即进入装载核燃料和运行调试阶段。同为首批AP1000项目的海阳核电项目,也于7月完成了冷态功能试验,预计将很快进行热态功能试验。
会上,多位专家介绍了核能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快堆首席专家徐銤委托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晓燕,代表他介绍了中国快堆技术发展情况。
中国实验快堆(CEFR)是国内快堆工程发展的第一步,它要为快堆发展积累设计、建造、运行和维修等各方面经验,并将作为快中子辐照装置考验未来商用快堆的燃料和材料。
杨晓燕表示,发展快堆能够大幅度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嬗变压水堆产生的长寿命放射性废物,实现放射性废物最小化。
钠冷快堆有其固有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钠有较高的热导率,一个大气压下钠的沸点高达883摄氏度,而且几乎不腐蚀容器和管道,熔融的燃料流入钠中没有剧烈的能量释放,不会产生"钠蒸汽爆炸"。即使快堆发生燃料熔化,也不会发生过量放射性释放。
钠及其同位素的放射性寿命均不长,在快堆退役时,只要将一回路的钠冷却剂衰变50年,再将钠转变成稳定的Na2CO3,就可以当一般废物处理,对环境无害。
除上述钠的本征安全因素外,中国实验快堆的安全设计是由设计的固有安全特征,非能动安全系统和主动安全系统保证的。徐銤曾对外表示,中国实验快堆的安全性达到了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安全目标。
科技部"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工程总监潘传红,在报告中介绍了核聚变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大科学工程项目之一,其目标是建造一个核聚变实验堆,验证人类和平利用核聚变能的科学和技术可行性。2006年11月,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等七方共同签署《建立ITER国际聚变能组织联合实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协定》等有关文件,协定囊括了世界上主要核大国、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和全球GDP的80%。2007年10月,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成立。
潘传红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工作情况。他表示,为了便于七方分摊,ITER计划拆分成22个采购包,97个具体包。中国共承担12个具体包(分属6个采购包),按分配原则约占8%比例,总值241.26 kIUA(kIUA为1998年不变价百万美元)。
会议还邀请了原国防科工委系统二司副司长俞卓平做了《从两张路线图展望核能技术》的专题报告。
此次会议还评选出了一批优秀学术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蔚江涛等的论文《Ap1000稳压器及波动管实验装置CCFL特性实验研究》获得一等奖。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胡大芬等的论文《反应堆压力容器螺纹副失效模式及机理分析》等3篇论文获得二等奖。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白伟等的论文《严重事故氢气安全分析程序cosCYCAS的国际标准题确认》等11篇论文获得三等奖。另有5篇论文获得优秀奖。(新浪财经 刘丽丽 发自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