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核电首页 » 国内核电 » 正文

中广核正式启动海上核电站实验堆建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核电网  | 发表于:2016-11-07 | 来源:中广核
  11月4日下午,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来自中新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近40位新闻记者出席。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在会上宣布,中广核与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电气”)在当天上午举行的中广核科技大会期间,签署了《“中广核ACPR50S实验堆平台项目”压力容器采购协议》,这意味着广受关注的中广核海上小型堆ACPR50S建设正式启动,我国海上核电站建设进入新时代。同时,中广核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简称“上海电气”)还签署了《智能核电联合推进框架协议》, “互联网+核电”将从设计建造企业延伸至核电装备产业链。

中广核海上实验堆平台建设正式启动

中广核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小型堆总设计师芮旻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ACPR50S是中广核开发的海上浮动核电站,是以成熟的大型陆上商用压水堆核电站为参考,基于成熟的核电装备技术,结合成熟的海洋设施技术,开发的满足最高核安全要求和海洋用户需求的分布式海洋综合能源系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目标的提出,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海上能源供给问题。核能是改善国家能源结构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基于小型压水堆技术的海上小型堆核电站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彻底解决我国近海、远海及岛礁等地区稳定能源供应的重要途径。 “ACPR50S作为在海洋应用的核能综合能源供给系统,由于能源输出高效、稳定、可靠,以及能源补给需求很低、安全性高等特点,将成为解决海洋能源问题的重要选择,也可作为海洋核动力的重要技术储备。”

芮旻表示,“ACPR50S与其他清洁分布式能源结合,可以有效缓解海洋能源供给矛盾,为海洋资源开采、海岛居民生活、生产活动提供充足电力和热力能源及淡水供应,为周边海域开发活动奠定坚实的能源基础。”

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ACPR50S实验堆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中广核积极推进ACPR50S实验堆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实验堆关键部件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招标工作。根据招标结果,中广核研究院与东方电气签订《“中广核ACPR50S实验堆平台项目”压力容器采购协议》。“压力容器采购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广核ACPR50S海上实验堆平台建设的正式启动。”黄晓飞表示,中广核也期望与国内各相关科研院所及装备制造企业继续深入合作,推动海洋核动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据芮旻介绍,陆上反应堆的正式开建是以浇注第一罐混凝土(FCD)为标志的,而海上小型堆则不同。由于海上浮动核电站建造主要是船体平台的建造、设备的安装等,不包含土建工程,因此不会有浇灌混凝土,也就不会有FCD。船体平台建造周期通常比较短,而对海上浮动核电站建造工期影响最大的还是反应堆主设备的制造周期,其中制造周期最长的是反应堆压力容器。因此,ACPR50S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签订采购协议,表明ACPR50S已经正式进入工程阶段,标志着ACPR50S建造的正式开工。

  “互联网+核电”延伸至核电装备制造业

“随着中广核与上海电气《智能核电联合推进框架协议》的签署,我国智能核电建设将进一步提速。”中广核智能核电项目负责人孙奇表示,该协议的签订是将“互联网+”从设计建造企业延伸至核电装备产业链及其制造流程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将实现设计三维模型与制造工艺流程的无缝衔接,提升核电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

国家近期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变”的方向要求。“互联网+核电”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核电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在此背景下,中广核设立“十三五”科技战略专项¾智能核电项目,组建了包括旗下中广核工程公司、中广核运营公司、中广核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专项团队。智能核电项目将充分发挥中广核全业务链优势,围绕核电研发、设计、建造、运维各阶段核心工作,对业务、数据、资源实施高度集成,推进实现核电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打造中广核特色“核电工业4.0”。

孙奇表示,目前,在局部业务单元方面,中广核已完成智能核电研发设计的布置、系统、设备、仪控等协同设计子平台建设,实现了“华龙一号”全三维设计等;在系统集成方面,建立了全球首个核电设计建造全专业业务流程逻辑网络,实现板块、专业间精细协同以及知识/信息的智能搜索和推送等。与此同时,中广核智能核电还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基于电厂实时数据的在线仿真技术等,开展核电厂三维虚拟漫游、事故场景复现与分析、核电机组在线仿真与超实时预警等技术研发,具体可应用在碰撞及干涉检测、施工模拟、维修规划、就地操作、事故预防等领域,显著提高用户体验与工作效率。

  中广核“十二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占比达5%

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广核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舒睿表示,近年来,中广核狠抓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推进科技战略专项和尖峰计划,“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累计投入近100亿,申请国家科技经费超15亿,科技活动经费占中广核营收稳定在5%左右,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

“十二五”期间,中广核投入3000人年,花费约20亿,历时6年时间完成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研发,实现了防城港核电示范项目开工、英国核电项目的成功落地;核电站的中枢神经核电数字化仪控“和睦系统”实现了产品化和工程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核电智能机器人、神盾应急平台系统等一批高端核电装备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事故容错燃料ATF的研发与工程化应用,比肩美国同行,将从源头上解决核安全问题,革命性提升现役核电厂的安全水平;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克服海上施工、抗海水和盐雾腐蚀、电缆远距离铺设等多个世界级技术难题,是我国首个“双十”(水深超过10米、离岸10公里)海上风电项目;此外,小型堆ACPR50S、自主燃料组件SETP系列等一批重点项目也进入攻坚期……这些研发成果不仅展现了核电作为“国家名片”所具有的创新实力,还将为我国核电带来更多的核心产品与技术储备。

舒睿表示,在全球能源发展进入深度转型期以及基于企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十三五”期间,中广核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开展华龙一号、先进核燃料组件、下一代先进核能系统、小型堆、智能核电五大战略专项。“华龙一号专项,其核心是完成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一旦华龙一号通过GDA,将在国际市场上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将有更多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认可我国核电技术,推动后续国际市场的开发。”

舒睿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广核将聚焦于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研发,探索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汲取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智力资源,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技术话语权,努力实现从行业“跟随者”、“并行者”向“领跑者”的地位转变。

在答记者问环节,黄晓飞、舒睿、芮旻、孙奇还分别就媒体关注的国家核安全局近期公布的核电站运行事件的通报、华龙一号技术融合进展、海上小型实验堆的建造工期及其经济性,以及智能核电的安全性等提问进行了回答。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责任编辑:cp029]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新闻投稿 新闻投稿

本文链接:http://np.chinapower.com.cn/news/ 转载请注明

 

 
热门图文
编辑推荐
点击排行榜
经营性网站备案 可信网站 网站荣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电力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