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环保示范】近年来,江苏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融入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总体战略中,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体制改革一同推进,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放大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协同效应。
江苏多策并举筑防线 推进核安全监管现代化
作为核能核技术利用大省,江苏监管监测任务重、压力大。近年来,江苏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融入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总体战略中,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体制改革一同推进,努力实现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加大人财物投入
做强监管队伍
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局称,“十二五”期间,江苏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硬件设施方面总投入已经超过两亿元。
据介绍,当前省级建成1200立方米江苏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1.5万平方米配套综合实验楼及技术研发中心、5000平方米核电监督性监测前沿基地、全省辐射环境59个国控点和231个省控点监测站网。省级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第一批通过国家达标建设,各省辖市均配备了辐射环境监测和应急处置基本装备,每个县(市)也配有最基本的应急仪器。
全省核与辐射应急监测与处置能力建设项目今年年底也将完成,力争实现配强省级、提升市级、补齐县级,为下一步的辐射监管改革创造条件。
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也进一步提升。目前全省各级核与辐射监管持证人员超过400人,初步建立首批30余名辐射安全监督员专业队伍;还建立了监管监测人员上岗培训和复训制度,开展监测和执法现场教学、案例剖析、经验反馈,已有1000多人次完成培训。
在江苏,以权责一致为核心的监管体制基本建立,管理重心逐步转向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江苏省环保厅监督管理省级发证单位的同时,还组织开展全省辐射安全双随机抽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和联合检查行动。省辖市环保部门则负责辖区内辐射安全监督检查、信访调处、事故应急的属地管理和分级管控。在具备条件的部分地方,江苏正在试点下放射线装置、放射性药品等辐射安全许可行政审批权力到县。
2011年,江苏出台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等8个工作程序,编制不同类型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督检查技术规范,研究建立核技术利用企业诚信档案,实现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也进一步提升了管理行政效能。“十二五”期间,全省核技术利用企业依法持证率、监督检查率、整改达标率、监测覆盖率均达100%。
宣贯文化理念
推动社会共治
江苏突出核安全文化理念倡导,在全省核技术利用行业实行分级负责、集中培训、分片督导、效果评估。把“严慎细实”要求贯彻到核技术利用和辐射安全监管的全过程,尤其在伽马射线移动探伤等高风险行业,宣贯《环境保护法》等新法新规,与企业签订辐射安全责任状,全面建立移动探伤企业辐射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防范、隐患整治、安全管控,有力保障了南京青奥会、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动期间的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通过法律法规规范、行业组织自律、社会舆论监督各司其职,部门共管、行业自治、社会参与共治的格局正逐步形成。江苏省辐射防护协会的成立运行,架起了政府和企业、公众沟通桥梁,示范引领全行业自觉落实核与辐射安全主体责任。
在江苏,核文化的宣贯线上线下并重。2015年10月,国内首个核与辐射安全公众沟通多媒体信息平台上线运行,也启用了微信公众号,加强与网民的沟通和交流。江苏省生态环保体验中心布设了核与辐射主题展区;连云港市田湾核电前沿监测基地建成了核与辐射安全公众信息交流中心,设有模型和核裂变设计游戏机、手机辐射测量仪等互动类电子项目。通过多次“公众看环保”活动,把公众沟通与社区宣传、社会治理、心理辅导、舆情引导相结合,让社会公众走近核与辐射安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
针对辐射环评和检测机构的管理,江苏出台了《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目前已经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有13家。
“一平台八系统”
放大协同效应
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一个综合平台、八大应用系统”进一步放大协同效应。
据了解,全省5300家核技术利用单位大数据库功能得到优化、动态更新,省市县联网互通、共享信息、协同监管。田湾核电站外围辐射环境预警监测、废物库环境监控、废源收贮管理、辐射源实时风险监管、放射源在线监控、实验室监测管理、移动执法平台和办公自动化等八大系统,对接日常监管不同需求,在提高行政效率、强化统一监管方面发挥了基础作用。
为提升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江苏每年开展省市协同、部门联动、突出实战的辐射事故“盲演”,并组织核事故应急监测专项演习,参与核应急综合演习;建立省、市两级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健全部门联动应急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做好日常应急工作。2015年修订出台《江苏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完善了“政府主导、属地响应、部门联动、省市协同”的应急体制。
未来,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局将借力综合改革试点,修订完善《江苏省核安全与辐射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培养人员专业素养,提高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提升应急事故快速响应能力,以科研项目带动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提升,在监管系统和核技术利用行业持续宣贯核安全文化,更大力度引导行业自治和社会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