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秦山三期工程日前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比合同规定的进度提前了112天,并创造了多项重水堆核电站建设的世界纪录,为我国的核电建设树立了新的坐标。
横坐标——管理
2002年度的中央党校,一名男学员格外引人注目。每个星期五下午4点半他离开学校,乘坐晚上6点的航班飞往上海虹桥机场,4个小时后抵达秦山三期核电站工地。星期一一大早,他又会准时出现在中央党校的教室里。
这位学员就是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如今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
人们注意到,这位学员几乎电脑不离身。通过电脑,他掌控着投资28.8亿美元的秦山三期建设工程。康总告诉记者,秦山三期共有正式员工760人,配备电脑700多台,做到“有人的地方就有网络和电脑”,“办公自动化不仅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规范了员工的行为,改变了员工的工作方式,甚至是观念”。在秦山三期,核电站生产和管理信息化归为一体,这在我国核电厂中尚不多见。
康日新说,他在秦山从来不会感到累。他的自信源于秦山三期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垂直管理,分级授权,相互协作,横向约束,程序化和信息化运作”,这在秦山绝非一句空话。秦山三期工程以建立责权相一致的垂直指挥系统为核心,部门、岗位、职务“责、权、利”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充分的主动权,工作简洁明快,管理快捷高效,健全了横向协作、监督和制约机制。一套能成功实现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三大控制的科学和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及程序化、信息化的运作体系得以形成。
“三维”一体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得秦山三期的建设工期大幅缩短,不仅工程造价比国家批准的概算节约了10%,而且电站的技术性能、安全水平和经济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型核电站的最好水平。
纵坐标——人才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陈伟立是秦山三期信息技术处的一名年轻技术员,在大家热衷于玩魔方时,这个年轻人居然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把魔方的数学程式解析出来!超强的编程能力和对计算机的痴迷使陈伟立成了小有名气的“怪才”。发现这一点后,秦山三期的领导班子并不是马上把这个“怪才”用起来,而是让他在国内为加拿大计算机专家“拎包”,服务满两年后,又将陈伟立送到国外培训,等小陈返回时正赶上调试阶段,于是这名破译“黑匣子”的高手在开发电站参数局域网时挑起了大梁。
在秦山三期,像陈伟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随着工程的逐步进展,最直观的成果是两个建成的核反应堆,而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培养和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有工程和核电技术方面的人才,还有商务、贸易、财务和法律等多方面的人才。可以说,秦山三期在五年的建设过程中已成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高地。1997年1月,秦山第三核电公司正式成立时,就曾面临着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加方提出额外增加100多名外国专家到现场。公司领导充分认识到本土人才对秦山项目乃至中国未来核电发展的重要性,把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放在各项工作之先,使国内一大批有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被吸引到公司,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以30-40岁中青年骨干为主的核电人才梯队。
秦山三期建成以后,加方提出在即将开始建设的印尼核电站工地上,希望有三分之一的员工能来自秦山三期。
交汇点——安全
目前,核电、火电、水电已构成当今世界电力供应的三大支柱。其中核电提供了全世界16%—17%的电力,在发达国家,核电在其电力供应中所占比重都在20%以上,其中法国更是高达75%。然而至2002年底,我国核电的年发电量却只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1.5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比重将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达到3200万千瓦。未来十几年我国要建成至少20多台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时间非常紧迫。
核电要发展,而核安全却永远是制约核电站建设的最主要因素。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告诉记者,秦山三期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形成以及人才高地的确立,正是我国安全发展核电事业的最有力保障。
由于我国核工业自主设计建造了两座核电站,且对秦山厂址特征有着深入了解,在中方核电专家的努力下,秦山三期工程在成熟的坎杜6型设计基础上,又进行了96项设计改进,使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完全满足了我国核安全法规的要求。
秦山三期的安全性能是世界同类电站中最好的。例如,在综合布线方面,电站近三万条电缆、数十万个接头都有信息齐全的编号,不但有利于安装、调试,而且为电站建成后的运行和检修提供了方便。在重水堆建造的历史上,秦山三期首次实现了工程中所有文档的全电子化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了查阅速度和流转控制效率,成为国内电子文档管理的先进样板。
有关专家指出,秦山三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工程,它集秦山一期、二期,大亚湾核电站成功经验之大成,又为新世纪我国核电新项目的开发作好了管理和人才方面的准备。秦山三期新坐标的设立,必将对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