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核电首页 » 国内核电 » 正文

没有NESTOR “华龙一号”难以真正走出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核电网  | 发表于:2015-12-25 | 来源:中国核工业报

NESTOR,古希腊传说中智慧的象征,而今在中国有了新的含义:我国首套自主的核电软件包和一体化软件集成平台。

12月17日,NESTOR发布会的规模超乎记者想象。国家核安全局、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等产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公司——三家核能设计领域顶尖级单位,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核星和中软等专业的软件开发和测试单位以及作为产品潜在用户的国内多家核电企业代表悉数到场。当然,还有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中国能源报等诸多主流媒体记者。一个专业软件的发布何以如此引人关注?发布会上,中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俞培根的一句——“NESTOR,如果没有它,‘华龙一号’是难以真正走出去的”道破了其中的关键。

众所周知,我国早已实现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的“四个自主”。然而,如果设计是翻版的,软件是引进的,燃料也不是自主的,核电如何“走出去”?这也正是 “二代改”技术没能走出国门的原因。“有了自主的设计软件,我们的核电站才有可能实现百分之百的国产化。”中核集团核动力事业部副主任、核动力院院长罗琦在接受采访时说。

不仅如此,罗琦认为:“对具体核电机型的设计而言,各家公司都会有自己设计的软件。但NESTOR的不同在于,它真正代表着我国核电软件研发水平的‘国家品牌’。”

首先,为我国出口品牌——“华龙一号”量身打造,这一点就决定了面向海外,它代表的就是“中国面孔”。

其次,NESTOR的核心研发团队由中核集团所属的核动力院、中核工程公司、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组成。这三家单位与我国核能产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息息相关,这决定了NESTOR独一无二的“出身”。它基于我国核工业60年的经验积累,包括近百台试验台架、数千项工况数据,30年来近30个核电工程数据;它涉及物理设计、屏蔽和源项设计、热工水力、安全分析、燃料元件等多个专业领域,覆盖面广,彻底解决了核工业产业链主要环节中很多长期存在的设计难题。“如果说,我们实现了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型,我认为一点也不为过。” 基于此,发布会上,俞培根的这句话说得铿锵有力。

同时,它是集智攻关的产物。该软件的研发,联合了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南华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校,核星和中软等专业的软件开发和测试单位,以及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等独立的验证机构。“无论是研发还是此后的应用,NESTOR是面向世界,完全开放的。”罗琦表示。

记者同时了解到,截至目前,中核集团已建立了起较为完善的核能软件研发体系,NESTOR持续提升的技术路线图已清晰可见。“后续,我们将在现版软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和汲取用户反馈,进一步完善软件功能,继续扩展,到2020年,将建立非常完善的核电软件体系,更好地为核电工程的出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瞄准数字化、定制化和智能化,充分考虑下一代堆型研发的软件需求,开发新一代的数字化核电厂集成研发系统,实现核电站研发设计的又一技术革新。”俞培根说。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中核集团“十二五”期间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自2012年积极开展“龙腾2020科技创新计划”,在各产业领域展开重点攻关,如今已小有所成。除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以外,自主的CF3燃料组件也实现重大突破,目前正在实堆考验。而此刻发布的自主的、成体系的核电设计软件包——NESTOR也是其中之一。“龙腾计划”好比一面旗帜,象征着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的转变,象征着核电工业从大国到强国的崛起。实施3年来,“龙腾计划”不仅出了一批成果,更重要的是唤起了自主创新的自信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了一套体系、平台和制度,凝聚了一批人才和队伍。中核集团的自主创新之路,“十三五”将继往开来,基础和前瞻,重点和集成,成果转化和应用,从国家扶持到自主良性循环,期待未来更好!(杨阿卓 高志虎)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责任编辑:cp029]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新闻投稿 新闻投稿

本文链接:http://np.chinapower.com.cn/news/ 转载请注明

 
遵化人才网www.zhrczp.com

 
热门图文
编辑推荐
点击排行榜
黄岛招聘网www.hdzp.com
经营性网站备案 可信网站 网站荣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