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2009年5月22日电(记者陈雪霏) 和世界上许多核能利用国家一样,中国也面临如何处置核乏燃料问题。中国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王驹博士日前在斯德哥尔摩核废料管理国际会议期间向人民网记者介绍了中国是怎样处置乏燃料的。
王驹博士说,中国过去的核军事工业,造原子弹氢弹产生了一些高放废物,这些废物现在是液体,将来要变成固体,要最终处置。现在中国在大力发展核电站,也要产生乏燃料,乏燃料要经过后处理。处理的整个流程是乏燃料从反应堆里拿出来以后,要经过后处理,把铀和钚回取出来。剩下的是高放废液,这种液体要变成玻璃固化体,最终埋到地底下去。
据了解,在核工业产生的废物中99%属于中低放废物,处理起来相对容易。而剩下的1%含有多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高浓度放射性核素,其中一种被称为钚的核素,只需摄入10毫克就能让人致死。其毒性尚不能用普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使其降解或消除,只能靠自身的放射性衰变慢慢减轻其危害。高放废物要达到无害化需要数千年、上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现阶段深地质处置是高放废物处置最现实的一种方法:即在地下建造一个处置库。为了保障核素不会向外迁移,必须设置层层屏障。首先将高放废液进行玻璃固化,再将玻璃固化体装入金属罐。在处置库中这些废物罐周围充填有回填材料。同时还要找到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做处置库的外壳。因为稳定完整的岩体才是确保核素不向外迁移的最强有力的保证。
王驹博士说,所谓的地质处置,简单地说,就是挖坑埋,但是在什么地方挖坑,怎么挖坑,怎么埋,怎么样建起多重屏障,去阻挡核素往外迁移,却是重大研究课题。第三,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让大家相信你埋在这里是安全的。前两个相对来说容易一点,最难的就是让大家都相信你的做法是安全的。
他说,中国军事方面的核废液大约一千到两千立方米,根据2020年中长期核电发展规划,中国要建成32个核反应堆,供应全国4%的用电。目前,我国核电站每年产生4百多吨乏燃料,预计到2020年的积存量将达到上万吨。估计60年后,中国总共将产生八万三千吨乏燃料。这相当于现在美国全国的乏燃料数量还多。
中国是从1986开始研究探索核废物地质处置的。2003年中国公布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高放废物要集中处置,2006年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和环保部共同制定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开发规划指南》;制定了一个三阶段的策略。从现在到2020年选择处置库的场址,建成地下实验室;从2020年到2040年依托地下实验室,开展现场实验;2040年开始建造处置库,到2050年建成处置库。届时可以接收核废物,开始正式运行。
王驹说,中国的选址工作现在做的多一点,在全国选了六个地方,华南,华东,内蒙,新疆,西南和西北。现在工作集中在甘肃北山,开展系统的长期评价工作,已经打了14个钻孔,评价了它的地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他说,北山是个非常合适的地方,首先是气候干旱,一年到头都不怎么下雨,人烟稀少,六万平方公里的县区相当于浙江省那么大,但只有一万两千人,主要住在两个镇上,剩下的就是零散的游牧民族。地质稳定,地震很少。那里还有很好的花岗岩,非常完整。我们希望在那里选出一个场址来。现在国家要求要有比选,在华东或者华南选一个地方进行比较。但其他地方都人口稠密。
王驹说,中国面临着社会和科技方面的挑战。目前国家有很大的投入到如何建设核电站方面,而不是如何管理核废物。高水平的放射性废物的法规和技术标准都没有制定。对于地质处置的实施单位也还在讨论当中。
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建立乏燃料后处理基金。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