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份以来,我国华北、东北、华南等地区先后被浓重的雾霾笼罩。而就在此前两周,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再次明确了“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核电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为防治大气污染作出贡献?中国核电是否已经具备了安全高效发展的能力?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
贺禹表示,美丽中国需要安全核电。经过近30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核电安全运行业绩和工程建设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安全高效发展的基础。驱散雾霾,让天更蓝、水更清,中广核责无旁贷。
管理创新培育专业优势
作为我国核电建设的主力军,从成功建设和运营大亚湾核电站起步的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目前拥有在运核电机组8台,装机容量833万千瓦,占我国在运核电总装机容量的56%。
贺禹是我国第一代核电“黄金人”,曾在核电生产运营一线工作了近20年。1994年2月,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商运时正值春节,举国欢欣。而此时,中国核电建设者正受到“中国能够建成核电站,未必能安全运行核电站”的质疑。
为实现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核电创业者,包括贺禹和他的同事们深知“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他们从每个操作规范学起,实行中方员工与外方专家一对一的“影子培训”。以开放的胸怀引进国际核电行业纵深防御、风险分析、经验反馈等安全管理理念和实践,制定严格的政策、制度和程序体系。坚守“安全至上”,强调对事件的跟踪和根本原因分析,从管理上找根源,制定有效的纠正行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中广核以提前三年实现大亚湾核电站自主运营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运行好核电站。”
2003年3月,在实现自主运营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企业核电运营管理的经验,中广核将大亚湾核电站和新建成的岭澳核电站所有权与运营权分离,成立了专业化的核电运营公司,对两座核电站实施群堆管理。运营公司成立后,在换料周期、可靠性维修、可靠性运行、燃料管理以及培训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使两座核电站运营管理业绩持续提升,至今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2013年,在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衡量核电机组安全运行水平的54项指标中,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有33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美国104台核电机组相比,中广核运营业绩综合指数与美国拥有4台机组或以上的核电企业相比连续12个季度排名第一。2013年,大亚湾核电基地上网电量达到442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煤消耗约1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600万吨,光是运送这些煤炭每天就需要16辆50节车皮的专列。
2005年以来,中广核先后承担了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广东阳江核电站、广东台山核电站、广西防城港核电站等项目建设任务。为确保各项目高质量建设,中广核从岭澳核电站二期开始,创造性地采用了工程总承包模式,将工程设计与工程管理纳入一体化AE平台,以“前后台分离、后台支持前台”的方式,构建了专业化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通过后台发挥资源整合与协同配置的优势,通过前台与具体项目的服务需求相结合,实现了相关资源与能力的最佳组合和动态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协同优势。
目前,中广核在核电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技术研发等领域均实行了本部集约化、项目专业化、基地区域化的管理。各专业公司采取“前后台分离、后台支持前台”方式同时负责多个核电项目建设和运营。通过专业化、集约化管理,中广核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为新建机组实现安全运营、在建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障。这一专业化管理模式已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在中广核内部已拓展到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开发领域,并成为国内其他核电企业推进专业化发展的标杆。
如今,中广核同时承担着1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建设任务,在建机组规模和数量居全球首位。按照目前的发展节奏,到2015年,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规模将达到2260多万千瓦,跻身全球核电企业前五名。
科技创新驱动安全高效发展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贺禹利用各种机会为核电发展大声呼吁。他对媒体坦言,美丽中国需要安全的核电,他的中国梦就是加快核电发展,让天更蓝、水更清。而对于如何实现核电安全高效发展,贺禹的答案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掌握核心技术。
贺禹认为,2020年前后我国将成为核电装机规模居全球前列的核电大国。只有在未来五到十年间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核电产业能力,在实现规模发展的同时,掌握先进技术、形成产业优势,才能实现中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广核已形成了自主品牌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CPR1000,并在岭澳二期、宁德、红沿河等项目建设中成功实施。2010年商运的岭澳二期在2012年9项WANO指标中,两台机组分别有5项和4项指标达到先进值。今年投运的宁德、红沿河核电站两台新机组,商运以来也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贺禹表示,自主品牌核电技术的成功实施让中广核坚定了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信念和信心。
“十二五”以来,中广核围绕提升核安全和自主化能力、创核电运营和工程建设一流业绩的总目标,确立了以战略专项与尖峰计划为牵引,形成能力、具备相配套技术储备与技术平台的总方向,制定了“十二五”科技研发总体规划,其中科技创新总投入72.5亿元,每年科研投入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4.5%。中广核已建立了一支由近3000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技创新队伍,形成了国家、集团、成员公司三级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研平台体系,拥有15个研发中心,其中7个研发中心为国家研发(实验)中心。
目前中广核正按三条线推进核电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批量发展的“大亚湾模式”,在大亚湾、岭澳等系列机组建设与运行成熟经验反馈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安全评审要求加以深化改进,形成“大亚湾模式”升级版——自主先进技术品牌ACPR1000,已应用于阳江核电站5、6号机组建设。二是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按照国际最新安全标准要求,广泛借鉴与融合世界先进的能动与非能动技术设计理念,开展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的研发,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计划明年开始国内示范堆的建设。三是顺应世界核电发展的潮流趋势,着手开展先进小型堆技术研发,探索并介入高温气冷堆、快堆等第四代核能技术攻关。
同时,中广核还取得了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产品平台Firmsys、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全范围模拟机、核反应堆专用机器人等重大科研成果。在工程建设、运营管理领域推广了核岛筏基整体一次浇筑、主管道自动焊、18个月长周期换料等技术。这些创新技术使中广核在核电科技研发、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技术能力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2013年10月17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在参观台山核电站后对外宣布,英国积极欢迎中广核投资英国核能建设,并对未来双方在核能领域的合作前景充满信心。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企业将成为英国未来核能发电的一个重要角色。在奥斯本的见证下,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公司就合作投资英国核能项目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迈出中国核电进军发达国家核电市场的第一步。这也是中广核核电技术等综合能力得到国际认可的充分表现。
文化创新筑牢百年根基
经过近30多年的创新发展,今日的中广核已从单一的核电生产型企业成长为业务覆盖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等领域的综合经营型清洁能源集团。按照中广核战略规划,到2020年,中广核每年的清洁能源上网电量将达到4200亿千瓦时,折合标煤1.3亿吨,约占国家2020年一次性能源消费的3%,占非化石能源消费的20%,年等效减排二氧化碳3.2亿吨。
贺禹深信,依靠社会各界的努力,坚持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笼罩神州大地的雾霾必将逐渐消失。但他同样深知,核安全高于一切,作为核电从业者必须对核安全怀着敬畏之心,敬畏核安全、守护核安全。必须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靠文化来引领企业发展,引导、规范员工行为。
文化建设于中广核而言并非新名词。早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时期,传统基建施工和企业管理模式与世界先进的核电工程管理模式之间的碰撞,香港反核风波、漏筋事件、辅助管道事件等艰辛波折的考验,催生了中广核以核安全文化为核心、具有鲜明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在中广核,有一个无人不晓的故事。1995年2月4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完成首次换料大修后进行反应堆控制棒落棒试验时,细心的运行人员发现,有部分燃料棒落棒时间不合格。为查清原因,中广核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不动摇,宁可少发电也要按标准把缺陷处理好。他们最终付出了机组停运5个月的代价,从根本上解决了控制棒落棒时间超差的问题,保证了机组的运行安全。
透明是中广核企业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广核,按照透明的事件报告制度,生产建设岗位的员工一旦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首先想到的不是隐瞒失误后果,而是将事件及时上报。曾经有一位员工在生产线上巡视,不小心将一支手电筒遗落在管道中,虽然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但因主动上报,他非但没有受到批评而且得到了表扬。
优良文化传统在中广核的长期发展中得到有力的传承。2009年10月,在台山核电站核岛阀基浇筑施工现场,年轻员工乔实发现,承包商为提高混凝土生产效率将搅拌时间从1分钟缩短到了40秒,而只用40秒搅拌的混凝土整体发涩、流动性稍差,凝固后强度不够。为确保台山1号机核岛筏基整体浇筑一次成功,他坚持质量标准,以现场试验说服承包商的技术人员,将混凝土搅拌时间从40秒改回1分钟,保证了施工质量。
近年来,随着中广核员工的足迹从大亚湾走向全国、走出国门,队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业务领域不断延伸,中广核30多年来从大亚湾起步培育形成的优秀文化,需要在集团各业务领域得到很好的传承。为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建立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先进文化,2013年1月,中广核启动了新时期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总结提炼工作。
经过历时半年的深入调研,结合集团38名高层的访谈意见及13000多名员工参与的问卷调查结果,经过内外部多轮讨论,2013年7月,形成了一套充分传承优良文化传统、体现文化创新趋势、适应当前发展及未来战略需要的企业文化共识。
中广核企业文化共识充分体现了尊重员工的价值,注重发挥员工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责任感。在共识中,“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是任何人不能逾越的基本原则,“一次把事情做好”是所有员工必须遵循的核心价值观。
在贺禹看来,中广核面临的最大挑战始终是安全,确保安全,尤其是确保核安全,永远是中广核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贺禹说,要做到确保安全,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在通过制度程序规范人的行为的同时,更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来引导人的行为,让确保安全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
“一次把事情做好,就是希望每一位员工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圆满完成任务,而且是一次成功,不出现偏差和返工,核安全往往没有第二次的机会。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目标,而且是一种下意识的自觉行为。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安全,达成质量,追求卓越,实现我们的使命和愿景,让天更蓝、水更清的中国梦不再遥远。”贺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