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核电首页 » 国内核电 » 正文

中国核电成长记:内陆核电的争议却从未止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核电网  | 发表于:2015-05-05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专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

·核电发展,一直坚持安全高效

·核电重启将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

·“华龙一号”走出去,为核电未来打基础

作为世界三大电力支柱之一,核能在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中国政府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并在全国开展核安全大检查及技术安全改进。

直到今年2至4月,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号、6号机组,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6号机组相继获批,标志着我国沿海核电的实质性重启。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数量已达23台,国内核电在建机组26台。这让2015年成为我国投入商业运行核电机组最多的一年,也让核电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炒作的概念,上海电气(601727.SH)、东方电气(600875.SH)等核电设备巨头的股价屡屡大涨。

4月23日,《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就“十二五”期间我国核电发展的成绩做一番梳理、解读,并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核电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谈政策导向:安全发展核电一以贯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安全发展核电”,并强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然而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国内3座正在建设的内陆核电站全部停工,至今仍未破冰。随着今年辽宁红沿河核电二期工程获批,重启内陆核电的呼声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围绕内陆核电的争议却从未止息。

《中国经济周刊》: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安全发展核电”,您认为这体现了政府在核电发展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张华祝:(政府在核电发展的态度上)没有变化,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从2004年开始是“积极发展核电”,到“积极推动核电建设”,再到“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到目前“安全发展核电”,完全是一脉相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安全发展核电”,体现了政府工作层面上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去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讲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讲到了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李克强总理则在去年4月18日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时说道,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具体工作要求。

在今年春节前,国务院批(准)了辽宁红沿河5、6号。最近又核准了“华龙一号”。这说明,国家对于核电发展的政策性方向以及具体要求,在今年开始落实。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在积极地推动。工作一直在做,今年时机成熟了,具体项目就开始行动了。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您如何评价核电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能否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核电发展的前景进行一个判断?

张华祝:“十二五”期间刚开局的时候,2011年3月,遇到了日本福岛核事故,这个对我们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从福岛核事故开始到辽宁红沿河5、6号审核通过之前,近4年时间只审核了两台机组,就是江苏田湾的3、4号。

我觉得从三个方面来看“十二五”的核电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部署的项目建设丝毫没有受到福岛核事故的影响。2010年底开工建设的项目,最高峰时达30台机组在建。这些工程项目在“十二五”期间一直向前推进。

二、不断地有新机组投产,投产以后的运行状态都是比较理想的,这说明我国核电建设的技术和管理是成熟的。

三、这4年间,无论是核安全监管的要求、核安全规划的发布,还是核能的研发工作都没有停步,都是按照国际上最高的安全标准这一总体目标要求进行的。

现在有舆论评论说“核电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我还不敢这么说,但是起码是为今年和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总的来说,在“十二五”期间,核电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创新,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中国经济周刊》:据您观察,“十三五”期间核电建设的前景如何?

张华祝:“十三五”期间,我们的规划是明确的。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我认为各方面工作做好了,总的目标是基本可以实现的,核能界在努力。

预计今年年内将有6~8台机组开工建设,顺利的话,经过5年多的时间,多数能够建成,2020年就可能达到或接近5800万千瓦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每年开工5~6台机组,从设备制造能力方面看,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可能有一些不定因素。比如AP1000,现在有一些技术问题正在积极地解决之中。如果一切进行得顺利的话,那么后续的AP1000可能会有一个小批量的建设。到“十三五”的中后期,如果再能安排“华龙一号”,那么我们保持一个每年6~8台的建设速度是有可能的。如果这种状态能够实现的话,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现在的建设比较顺利地推进,能够及时克服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十三五”期间内陆核电有没有可能启动?

张华祝:针对内陆核电,我有三点看法:

一、内陆核电问题不是技术问题,内陆核电的安全要求和沿海核电没有根本性区别。因此,内陆核电现在不能开建不是因为从技术上不可能,而是需要社会舆论进一步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

二、我希望(内陆核电)能在“十三五”前期或者“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

三、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我们的工作,要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各方面工作做得好了,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与公众之间取得广泛的共识,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这个事情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推进。

谈产业格局:核电重启将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

4月23日,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指出,我国核电产业正在经历四个方面的转变:核电技术从二代到三代的转变;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以国内建设为主到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转变;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转变。新形势下,核电行业是否迎来了新一轮变局?

《中国经济周刊》:有评论认为,核电已经进入新一轮大发展的巨大风口之中。您怎么评论目前我国核电产业的格局?

张华祝:我不赞成“大发展”这样的表述,我们还是少说多做吧。比如我们前一轮的发展,是从2005年的12月开始,当时大家没有高呼说我们要大发展,但是每年扎扎实实安排项目,4台、6台、8台最多是10台,不就干出来了么。

现在喊没用,反而容易引起各种争议,说你们“大跃进”又来了,曾有很多不同意见说(前两年)是“大跃进”,所以我不赞成用这种词来描述。我们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我们的基础,建就要建好,建好以后要安全稳定地运行,为电网提供电力,这是我的希望。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外界可能对一些概念感兴趣。但是我们不靠概念吃饭,我们要靠脚踏实地的工作吃饭。

《中国经济周刊》:有评论认为,我国核电产业堪称“世界核电技术博览会”,核电建设的多条技术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核电发展形势见好尤其是核电积极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您认为这对核电的发展有何利弊?

张华祝:如果说十年前或者十几年前,我们是多种技术同时引进,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对的,或者说这种批评是应当认真听取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九五”期间,4个项目4种技术来源(编者注:4个项目为岭澳核电站、秦山二期、秦山三期、田湾核电站, 技术分别来自:法国、参照法国技术形成的我们自主设计的技术、加拿大和俄罗斯)。所以当时各方面的批评比较多。进入“十五”以后,主管部门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考虑。看看我国核电建设的发展脉络,从“十一五”开始,技术上就开始相对集中了。

从2005年12月15日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开工开始,在这10年间,按照国务院的安排,引进美国的AP1000技术,一共建了4台。除此之外,从俄罗斯引进了2台,高温气冷堆建设了1台,引进EPR技术2台。这些加在一起一共9台。剩下的30台都是二代改进技术,或者是基于M310(国际已经成熟的核电堆型)技术的二代改进技术。能说我们这10年间建造的39台机组是万国博览会吗?

现在大家说,又是CAP1400,又是“华龙一号”,又是高温气冷堆,有人又觉得是多种技术流派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国家具备科研开发能力的必然过程。法国在引进美国核电技术基础上,经过技术改进,也产生了CPY、P4、N4等不同的技术型号。在不同研发阶段出现几个型号共存的情况,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

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核电“走出去”是个积极的推动力量,将来走上国际市场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的选择。某种机型的技术成熟度、经济上的竞争力、融资条件的好坏与否、能否提供完善的后续服务,这些综合性因素是决定究竟能不能“走出去”的关键。

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华龙一号”是以我国20多年核电建设运营成熟经验为基础,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的第三代核电自主创新成果。我国从大亚湾引进核电至今,已历经20多年。它从引进之初就是对M310的改进。后来到岭澳二期再到福建宁德和福清、辽宁红沿河,26台机组的工程实践、技术改进、运营管理—这个经验是不是足够丰富!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借鉴三代核电技术例如EPR、AP1000设计当中的一些设计理念而研究出来的技术,我认为这个叫做集成熟技术为一体的技术。国务院总理去推销这种技术,是比较有底气的推销。其他技术如CAP1400是基于AP1000技术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同样看好它,也在积极地向国际市场推销。但最终决定性因素是市场的选择。我认为,现在这几个型号同时在开发,是我们从核大国变成核强国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责任编辑:cp029]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新闻投稿 新闻投稿

本文链接:http://np.chinapower.com.cn/news/ 转载请注明

 
遵化人才网www.zhrczp.com

 
热门图文
编辑推荐
点击排行榜
黄岛招聘网www.hdzp.com
经营性网站备案 可信网站 网站荣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