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位于现乌克兰境内北部,是一座石墨慢化沸水堆。1986年4月26日,该核电厂4号机停堆前,操作人员在解除应急堆芯冷却系统的前提下违规进行汽轮发电机甩负荷试验,促使堆芯核反应失控,一回路中冷却水发生爆炸式沸腾,最终导致反应堆爆炸、石墨燃烧,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
切尔诺贝利事故,引发了全世界对于核电工业的安全顾虑,减缓了核电发展进程,但是也促进了核安全文化的发展。1986年,IAEA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审评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核安全文化”概念,并在进一步的报告——《安全文化》中明确了此概念。
l 我国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故
按照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制定的核电厂业绩指标,我国核电厂自投入商业运行以来,各项指标均好于国际平均水平,不少指标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几乎不可能在我国发生,原因有三。
首先,反应堆特性不同。切尔诺贝利核电厂采用的石墨堆慢化沸水堆,缺乏固有安全性,且石墨遇高温蒸汽会产生易燃气体而发生化学爆炸。我国核电机组几乎全部是压水堆机组,具有石墨堆不具备的固有安全特性。同时,从世界核电机组运行情况来看,压水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比石墨堆要小得多。
其次,建筑结构不同,压水堆核电站设计有壁厚1米左右的钢筋混凝土、内衬不锈钢板的安全壳,即使反应堆发生事故也能把放射性物质包容起来。
第三,核安全文化的发展。三里岛事故和切尔诺贝利事故,使人们认识到人因失误的可能性,促发了核安全文化的发展。我国采取严格的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和运行管理制度,以杜绝操作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