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提出了“四个并重”的中国核安全观以及近日中央高层及有关政府部门不断释放出“核电发展提速”信号,我国核能发展话题大有不断升温之势。
对核工业发展而言,核安全是一个永恒命题。那么,如何理解核能产业发展新形势下,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四个并重”的中国核安全观?我国核工业创建近60年来在核安全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为此,近日中核集团新闻宣传中心记者与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安全发展之路》记者联合采访了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孙勤。
“‘四个并重’系统阐述了核工业安全发展的方法、途径和原则”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年3月的海牙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四个并重”的中国核安全观。作为承担着国家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主要任务的中核集团的董事长,您如何理解习主席提出的核安全观?
孙勤(以下简称“孙”):“四个并重”的核安全观系统地阐述了核产业安全发展的方法、途径和原则,对我国核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应该说,“四个并重”是对我国核工业发展经验的高度总结与概括,是我国核工业多年发展取得成就的“法宝”。
作为全球核能发展最快的国家,当前中国在建核电机组约占全世界的40%以上,全世界对中国安全发展核能高度关注。“发展和安全并重”,再一次强调了核安全的重要性。保障安全是核工业发展的基础,要始终把安全放在核产业发展的首位。我们必须从习主席关于核安全重要论述的高度提高对核安全战略地位的认识,强化核安全红线意识。
“权利和义务并重”,对于国际核能发展而言,指明了发展中国家既有反恐的义务,也有发展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运用到我国核工业发展中,就是既有研发核技术、推动核产业发展的权利,也要承担起保障核安全、主动作为,赢得公众支持、承担社会责任等义务。
“自主和协作并重”,进一步指明了我国核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要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核能发展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占据核领域的制高点。
“治标和治本并重”,阐明了我国核工业发展的路径。研发具有更高安全标准的核反应堆是核能发展之“本”。在此期间,需要通过“治标”——不断提高核技术、强化核应急等措施,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为“治本”创造条件。
记:那么,中核集团在下一步发展中将如何贯彻落实核安全观?
孙: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核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提出了核安全的新思想和新要求,是新时期核工业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这是对中核集团在责任方面的要求,同时对于中核集团在促进核能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促进安全治理等方面创造了新机遇。深入学习、全面领会习主席关于核安全的重要论述,就是要以国家安全战略为先导,牢固树立、努力践行国家核安全观,全面深化核工业改革,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兴核强国,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中核梦助推实现中国梦。
“近60年来,通过核技术不断创新,提升安全度,确保了我国核产业发展安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核工业发展始终着力对核安全进行不懈追求。我国核工业即将迎来创建60周年。近60年来,我国在核安全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
孙:核工业创建近60年来,始终把安全视作核工业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在核安全方面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由于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从地质、矿山、核燃料厂、核电站,到研究堆和后处理,核工业产业链上的所有核设施都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没有发生任何核事故。第二,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规定,确保核环保,无污染事件发生。第三,我们开展了大量涉核领域的生产、科研、贸易等相关工作,在长达60年的时间中,做到了核材料“一克不少,一件不丢”。第四,注重核安全的职业卫生,严控各种职业危害,我们的从业人员在辐射防护领域保持了很好的记录,得到国际好评。
记:多年来,中核集团是怎样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
孙:多年来,遵循安全高效发展的原则,中核集团强化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制定了包括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应急体系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制度,同时采取了严密的措施,确保制度有效落实,安全得到保障。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推动核技术进步,改造提高老旧设施的安全品质。以秦山核电站为例,自1991年并网发电以来,仅一个堆就共实施技术改造1300多项,平均每年改造技术近百项。而且,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提升核技术,提高核设施本质安全。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性能更高的核电反应堆——华龙一号。
在企业文化方面,中核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牢固树立“我是最后一道防线”的核安全观,并且加强国际交流与对标,主动接受国际机构的监督与检查。
记:如何评价我国核工业的核安全水平?
孙:应该说,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通过核技术的创新提升,管理的创新完善,我们进一步提高了核反应堆、核燃料循环的安全度,确保了我国核产业发展安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得到国际的肯定与认可。(胡春玫 杨阿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