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的能源,这一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核电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重要的贡献。
核电减轻了煤炭的开采和运输负担
由于前几年电源建设不足,近两年供电不足已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2004 年,电、煤、运、油已成为四大瓶颈。
2004 年夏,全国电力供应缺口约3000 万千瓦,其中华东电网缺电1800 万千瓦以上,占全国的60%。华北电网(不含山东)电力缺口达490万千瓦,华中电网电力缺口为385 万千瓦,三大电网的电力缺口总额达2675万千瓦,占全国缺电的89%。广东省电量缺口在100亿千瓦时左右(约相当与180 万千瓦),由于缺电严重,不得不采取拉闸限电措施。上半年全国有24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现象,比2003 年全年还多。仅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就累计拉闸限电7570万余次,损失电量194.5亿千瓦时。北京市70% 以上的电力要靠周边省市电厂、电网供应,为保证北京用电,河南电网32% 左右,内蒙电网42% 采取了拉闸限电。为了应对缺电局面,一些企业重新启用了前些年被淘汰、限制的自备小型柴油发电机,仅浙江省小型柴油发电机就猛增到700万千瓦。
各发电企业都开足马力发电以应对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引发了煤炭供应的矛盾。2003 年煤炭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16.67 亿吨,2004 年头两个月同比又增加了13.9%,但仍然供不应求,许多电厂和钢厂“等米下锅”。运输能力严重不足,铁路货运车的满足率仅为736万吨,较2003 年同期降低40.2%,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很多电厂存煤量不足一周之用。本来装机容量略有富余的山东电网,由于缺煤不得不停机拉闸近300万千瓦。江苏省电煤总库存量曾下降到30 万吨左右,远低于100万吨警戒线。
为保证电煤存量在警戒线以上,铁道部从7 月19 日至8月7日,组织全国铁路系统抢运电煤,确保煤炭的日均装车5 万车以上,20 天共突击运电煤3473 万吨,使依靠铁路运输供应煤炭的368家发电厂用煤紧张状况得到有效缓解。6 月17 日起,北京铁路局开足马力,全力以赴抢运电煤,收购了运输企业的自备列车,停了职工的通勤车,平均每天装煤2000 车皮达40 列车,使北京及周边19家发电厂的存煤达到7 到10天之需。为此,北京铁路局的货运市场满足率由65% 下降到27%,下降了38 个百分点。
交通部从7月28日至8月28日统一组织5000辆货车,配发“迎峰度夏抢运电煤”通行证进行电煤抢运。持证车辆途经北京时,除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者外,优先快速放行。年初,北京曾与周边省区联手治理公路运输超限超载问题,经过数月努力初见成效。如今为抢运电煤,不得不暂时忍痛放弃治理,牺牲局部利益。
把核电放到2004 年夏天煤、电、油全面紧张的局势下来观察,核电的优越性十分明显。等量的电量缺口如果用核电填补涉及的只是核电厂本身,不象火电那样牵动全国有关部门,甚至要列入国务院的议事日程。核电能同时缓解煤、电、油、运四大瓶颈中的三个,一身而三任,这是火电望尘莫及的。
2003 年,核电发电量为438.06 亿千瓦时,如果同等的电量由火电供给,取煤耗310克标煤/千瓦时,原煤与标煤折算比0.714,则需要消耗原煤1902 万吨,相当于铁道部20 天抢运电煤量的55%,按每节车皮装煤60 吨,50个车皮组成一列计,需要6340列火车,即每天17列以上的列车不间断地运输一年才能完成1902万吨煤的运输任务。而核电所需的核燃料数量相对火电所需煤的数量而言可谓微不足道,而是可以一次备足数年之需,像突击抢运电煤这样的事情,对核电而言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这个实例形象地说明了核电对煤炭采掘和运输减轻的负担。
核电不把环境负担推给社会
我国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能源工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燃烧化石燃料,特别是燃煤又是能源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环保总局发布《“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规划》时,媒体介绍我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损失在1100 亿元左右。中国环境科学院和清华大学2003 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开展监测的338 个城市中空气环境处于中度或严重污染的城市占63.5%,出现酸雨的南方城市占61.8%,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由二氧化硫等导致的酸雨污染每年给中国造成的损失超过1100亿元,整个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每年约占全国GDP 的2% 至3%。
值得注意的是,为如此巨大的经济损失“埋单”的并不是造成污染的企业,而是全社会,企业把巨大的环境负担推给了全体纳税人,这是很不公平的。据专家估算,把1100亿元的总损失按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摊到每个排放企业身上,燃煤厂应该承担的费用是6.76分/千瓦时,实际上燃煤电厂缴纳的排污费远低于这个数值。根据由国家计委、财政部、环保总局、经贸委联合于2003 年2 月28 日颁布,2003 年7月1 日实施的第31 号令《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按同样的估算方法计算,燃煤电厂分摊的排污费为0.86 分/ 千瓦时,几乎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收费,环境负担的绝大部分压在全社会的身上。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能源领域,在其他存在污染环境问题的产业中同样存在。今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痛斥污染企业“宁愿认罚不治污”。他说:“违法成本与守法成本真是天壤之别,违法排污100年的成本才抵得上一套环保设施的投入。”
核电则不然,虽然核电在生产过程中也产生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但这些有害物质都处在严格的监管之下,监管所需的一切费用均由核电企业承担,没有丝毫推给社会,还没有哪一个产业能够像核电一样做到这点,因此,国外有的专家这样评价核电,说核电是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唯一对其生产的所有废物进行管理和计量,从而防止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的工业。
核电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
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工业化以前是2 7 5 X 1 0 - 6,到20 世纪末已上升到550X10-6,由此造成全球地表空气温度升高1.5 度至4.5度。英国科学家预测,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在本世纪上升1倍的话,本世纪末地球气温至少升高2.4度,最多升高5.4 度。根据国际上30多种先进的气候变化模型测算。我国气象学家作出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度至5.8度,我国的平均气温也将上升1.3度至8.9度。近50年来,我国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为每年2.5 毫米,预计2006 年和2013 将比2000 年平均海平面分别高10毫米和28毫米。最近有报道称,仅仅13年时间,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地区的冰川就退缩了750 米左右。据媒体报道,地处长江源头第一县的曲麻莱县,过去水资源十分丰富,有“中华水塔之县”之称,但现在县城80% 的居民都靠买水生活,处于“住在源头买水喝”的窘境。专家分析,原因之一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欧洲环境署发表报告称: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欧洲气候变暖的速度要明显快于世界其他地区。报告预测,大约到2080年,冬天将彻底从欧洲消失。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效应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国际间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限制达成的协议已经签署,《京都协议》中已有77个国家做出了限量排放二氧化碳的承诺。中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第二大国,预计2040年可能超过美国成为“榜首”。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要对全球变暖承担与国际地位相应的责任,减排的压力是很大的。减排二氧化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发展核电。包括能源资源开采过程在内,水电、风能、核能、天然气、石油、煤每生产1GW·h 电能所释放的CO2量分别是4t、7t、8t、500t、750t、870t。有的专家对煤电、水电、核电的燃料链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煤电燃料链对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最高,约1300等效CO2克/ 千瓦时,核电燃料链对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最小,约13.7 等效CO2克/ 千瓦时,水电链在两者之间,为107.6 等效CO2克/ 千瓦时。
核电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和铀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都可以用来发展。在这一点上它们有共同的属性,但它们又有很大的不同。煤、石油、天然气除用作燃料外还可以用作宝贵的化工原料,而铀自被发现以来,在民用领域除了用于发电、产热之外,尚未发现其他更有价值的应用前景。迄今为止,我们对核电的开发利用,总是把它放在“替补”队员的位置上,当能源供需出现缺口时才想起核电来补缺,其实从合理利用人类资源的角度出发,应该最大限度地优先发展核电,把宝贵的化石燃料资源置换下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上述核电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贡献都是与核电发展的实际规模密切相关的,中国的核电总体规模尚小,截止2003 年底,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容量仅占大陆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63%,核发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2.30%,即使2020年核电规模发展到4000万千瓦,也只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就全国而言,核电的贡献还是微弱的,但是核电集中布局在广东、浙江两省,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两省时,情况就大不相同。2003 年核电上网电量占这两省电网统调总电量的比例都超过了13%,和世界多年的这一数值平均值17% 已相距不远。如果我们能持续不懈地大力发展核电,广东、浙江两省的现状将会变成全国的明天,核电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贡献将会越来越清晰的显现出来。
(作者注:本文中有关材料引自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的软课题《核电企业进入电力市场有关重大问题研究》成果报告。本人为该课题组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