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核电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孙勤:中国的核电技术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核电网  | 发表于:2014-12-30 | 来源:《英才》

在中国核工业迎来60周年华诞之际,核电正在蓄势待发,核电总装机容量将会在未来5年之内增长近200%。在可见的一个时间段内,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在建、拟建反应堆数目最多的国家。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国的核电发展从停滞到重启,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之下,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中国作为传统能源消费的大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发展核电是必然选择。

而“一号央企”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作为国内核工业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被外界予以了更多的关注。董事长孙勤再次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对中国核工业的未来发展要比三年前更加笃定:“无论怎样,中国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核工业,要在国际上有话语权。”

国内的核电建设投资已经箭在弦上,而在面向海外时,核电与高铁也被看作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两张“王牌”。

就在不久前,高铁列车的制造商中国南车(5.80, 0.00, 0.00%)和中国北车(6.45, 0.00, 0.00%)两家企业确定合并。截至本文发稿前,第一份南北车合并草案已出炉。“以往这两家公司在海外竞争太过激烈,合并也是为了减少内耗。”一位大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英才》记者。

这不免让人对核电行业的整合充满期待,核电行业的内耗也使其在出海时苦之久矣。现在技术和品牌统一规划的苗头已经出现。

“华龙一号”于2014年11月3日得到国家能源局的批复,该技术将应用于福建福清的5、6号核电机组。而更多人认为,由中核集团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反应堆技术,将承担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任。

对核电行业的整合而言,诸多核电领域的“老人”都讳莫如深。

“有些事,并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一位核电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英才》记者,“(各方的观点)听起来都很有道理,牵扯到具体的事大家都有很多各自的想法。”

核电市场化的进程正在加速。中广核集团的核电板块——中广核电力(1816.HK)已经在香港上市,这只被称为中国核电第一股的股票,发行时被超额认购286倍,核电概念之热可见一斑。而中国核电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核技)正在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投)推进合并事宜,前者也正在谋求登陆资本市场。

无论是分是合,行业现在已经形成了共识,即发展核电已是大势所趋。核能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孙勤认为核工业的管理体制 “应该体现国家意志。”围绕着这个命题,中核集团在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发展战略上都试图站得离风口更近一些。

投资回报高

“核工业上市要给股民一个交代,要告诉投资人发展空间在哪里。”孙勤始终认为,只有发展前景好的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到投资人的真金白银,“目前看来,核电的确属于站在风口上的行业。”

相比于传统能源,核电有着很高的利润率。根据券商的分析,2013年核电企业整体毛利率接近40%,核电站的整体投资回报非常高,按照全寿命(60年)计算,核电运营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1%。

根据中核集团所属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核电)及中广核集团所属的中广核电力(1816.HK)招股说明书,2013年两家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51.22亿元和50.71亿元,而总收入分别为180.81亿元和173.65亿元,销售净利润率分别为28.3%和29.2%。

2014年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当前运行装机量约为1778万千瓦),这意味着从2015—2020年之间,装机量将以每年近800万千瓦的速度增长。

但核电投资的增长似乎并不是匀速的。“如果从趋势来看,现在还做不到这么大强度。2016年以后,可能会保持这个强度。每年大概6台机组左右。”孙勤认为这种趋势甚至能延续到2030年。

中国还面临来自节能减排方面的压力。根据中美最近签署的减排协议,中国需在2030年把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最新数据显示,核能占全球发电总量约为15%。2013年时,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核电占总发电量比重超过20%,但中国的占比仅为2.1%。

按照行动计划推算,每年核电的投资总额大概在7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孙勤表示,中核集团力争占新增核电机组规模的50%,这对应在每年,就是300多亿元的投资额。由于核电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核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基本都在70%以上。如何找到投资资金,是核电企业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上市对于中核集团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们2015年能够上市,能够解决两至三年的资本金需求。”孙勤希望通过上市获得的资金,能使中核集团的核电建设顺利过渡到2016年后高强度的投资时期。此外,中核集团融资渠道还包括发债、产业基金、银行融资等。

“兄弟”出海

两个月前,在召开的APEC领导人峰会期间,“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概念被媒体热炒。中国政府在APEC会议上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俨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计划的背后,意味着国内的基础工业将逐渐从服务国内开始向海外转移。

其中,高铁和核电是走出去的代表产业。去年10月,中国政府领导人也曾极力“推销”中国工业产品,认为中方在核电、高铁等装备制造业方面拥有先进技术、丰富经验、雄厚实力和良好性价比。

在国内工业深受产能过剩之苦的时候,“走出去”已然是不二选择。

“中国现在面临着内部产业调整,中国的企业应该扩大自己的市场和生存空间。”孙勤对《英才》记者表示。

核电行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核电行业的发展将带动一批相对应标准的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国内部分行业的产能找到出口。

眼下,南车和北车的整合为核电行业提供了一面镜子。从市场角度分析,南车和北车由于在海外竞争激烈,往往会造成一定的“内耗”,从国家层面进行整合则能避免这一问题,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

对此,孙勤判断称:“(南车北车整合)是一个信号,在我们走向国际的时候,中央也在考虑如何将我们的资源尽量整合,增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防止内耗和恶性竞争。”

过去中国核电企业在出海时因为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有核电企业的高管向《英才》记者回忆,在海外竞标项目时,中国几家核电企业都极力介绍自己,“由于不同的技术标准经常把客户讲的一头雾水,这显然是不利于走出去的。”

在南北两车宣布合并后,关于核电整合的声音再次响起。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整合”谈何容易。其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技术路线的差异。

眼下,中国在运核电站大都是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除自主研发技术外,在主流的压水堆技术中则以法国技术和俄罗斯技术为主。三代技术方面,国核技引入的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技术和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的CAP1400技术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第三代技术的中坚力量。但中广核目前在建的机组中却并没有采用AP1000或CAP1400技术,而是继续选用了法德共同开发的EPR技术。

事实上,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都为发展独立自主技术付出了多年心血。在2014年3月中核集团关于“华龙一号”的发布会上,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邢继用“前后13年,很多研究工作者黑发变白发”来描述中核集团多年以来的付出。

华龙一号一开始定位于出口,但只有在国内兴建示范机组,这项技术才能够在海外具有说服力。此前,由于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在两家企业技术融合方面不能达到监管层的要求,并不被允许在国内试点。直至2014年11月3日,国家能源局的批文下来,华龙一号正式在国内落地,走出去有了依托。

有核电行业内部人士向《英才》记者分析,华龙一号的品牌形成源于管理层对于核电出海的决心,极力促使中核集团和中广核在技术上进行合作。实际上,无论是中核集团还是中广核集团都有自己的技术标准,融合就意味着有一方需要放弃自己研发的技术。

根据披露的相关消息,华龙一号的反应堆采用中核集团研发的177堆芯,核燃料采用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CF品牌。中广核则在华龙一号中负责提供安全系统维护解决方案。

“我们的技术是把反应堆的堆芯数增加到177个,然后把‘炉膛’放大,这是很大的一个创新。”孙勤谈到华龙一号的堆芯技术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孙勤对《英才》记者说道,“华龙一号最大的意义在于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因为只有自主生产的堆芯无法达到出口的要求,还需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组件。

具体到使用权上,孙勤表示,华龙一号的品牌无论是中核集团还是中广核集团都可以使用。而技术专利的收益则应该属于发明人,“这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避免“共模”效应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目前具有核电运营资质的只有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及中电投集团,前两者技术和管理经验都较为丰富,而中电投集团在核电技术领域的积累并不丰富。国核技则有AP1000和CAP1400作为王牌,与中电投合并正好形成互补。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该方案已经报至国务院审批。

然而,本应在2013年正式投产的三门核电项目首台AP1000机组却并未如期履约,工期已经比计划延后了三年。外界对此也有诸多质疑。中核集团是首台AP1000机组的业主,遭遇如此情况,孙勤并不认为这个技术没有竞争力,只不过是“不够成熟”。

据了解,在2016年前,我国核电技术将处于从二代改进型技术到三代技术的过渡期。因此各项第三代技术也都处于调整、磨合阶段。只有在过渡期过后,国内对于技术标准的选择才能够真正落地。

“未来百万千瓦级有生命力的技术可能就是AP1000和华龙一号了。”孙勤表示。

按照孙勤的想法,华龙一号能否进一步在国内铺开,要看市场的选择,而且“鸡蛋还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以避免“共模”效应。

资本经营下的控制力

按照博弈论的经典理论,个体的思考并不能够带来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对于核电行业,从企业的角度制定发展战略,有可能会出现“只顾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的大企业也需要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拓展市场。“中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核工业”,孙勤认为,“发展核工业应体现国家意志。”

回顾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史,国内四家核电企业其实本是同根,都来自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最早成立的中广核集团是由于大亚湾核电站成立组建的核电集团,而中核集团和中核建设集团以及国核技也都可谓“同宗同源”。孙勤也认为,如果几家核电企业能够整合,效果不会输于南车和北车整合。但目前看来,这并不容易。

“中国的企业文化很多都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如果合并起来,企业的领导人也会考虑自己的位置在哪的问题。”一位核电行业的资深人士对《英才》记者说道。同时,国内核工业行业由于涉及国家安全的任务,会受到来自更多部门的监管,而每个监管部门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局面不可谓不复杂。

相较上次接受《英才》记者采访,孙勤认为如今相比于三年前谈核电行业改革问题的时机更成熟。

身兼军用和民用的两方面任务,孙勤认为核行业的改革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前提:首先是体制改革应该有利于国防军工的建设,“核力量是我们国家的战略基石”;第二,必须有利于国家在核能领域的自主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第三,有利于走出去。

在具体方式上,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核电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孙勤认为适合这个行业的操作模式,国家资本投资公司代表国家意志。这样有利于抓好整个产业的投资方向,对重点行业进行扶持,“能够整合现有几个公司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讨论从未停止,有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在战略行业的投资力量过于分散,而眼下政府明确的国有资本五大重点投资领域,实际上就是对过去投资欠缺的弥补。

君百略咨询CEO张政军长期研究公司治理和国资国企改革问题,他对《英才》记者分析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可划为战略性投资控股公司、(市场化)投资公司、(市场化)运营公司三类平台,战略性投资控股公司一般应聚焦于公益性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包括提供公共服务、自然垄断、重要性前瞻性战略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核能行业应该属于战略性投资控股公司覆盖的领域。

“这一类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特点就是要发挥对行业的投入和控制力。”在张政军看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起到将国有资本的布局规划落实的作用,“原来授权经营的主体过于分散,不少中央企业的管理权分散在多个部委,未实现统一监管,加之国有资本布局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迟迟未出台,导致国有资本布局调整未能有效开展。”

这样的模式在国际上也有据可循,孙勤提到最近去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学习的体会。淡马锡在40年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每年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达16%。

淡马锡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张政军认为,淡马锡公司从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如果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则应充分参考淡马锡公司发展的第三和第四个阶段,即在国内,国有资本逐渐降低在那些非战略性和不需要政府主导的产业的比重,甚至退出,专注于国有资本可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领域。淡马锡对新加坡国内体现在产业的控制力上,其海外的投资逻辑也十分清晰,看重长期投资回报,以投资新兴市场国家为主。

上市的预期

“(国家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非常好的模式。”孙勤说,现在国有企业的情况,显然无法再按照计划经济那一套来运转,“国家成立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公司,对重要战略产业投资,而底下的上市公司按照市场规律来做,上层对下层是战略指导和投资控制。”

尽管尚未组建核行业的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但孙勤坦言,在中核集团内,已经按照类似方式来布局。上层是集团公司层面,主抓战略规划、资本管理和科研技术创新等战略性内容;而下层则按不同产品和市场分成八大业务板块,负责实际操作。

“我们未来鼓励各个板块全部上市,目前已经有两个板块准备上市了。”孙勤所指的两个板块正是核电和核技术应用。

核电概念在资本市场颇受追捧。12月10日,中广核核电股票上市第一天收盘价照发行价上涨19.06%,截至发稿,中广核核电的动态市盈率超过30倍。

内地资本市场的涉核概念股也让人心潮澎湃。中核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中核科技(27.25, -0.85, -3.02%)(000777.SZ)的动态市盈率超过160倍,而其主营业务是为核电及相关行业提供阀门产品,还并不是核电等核心领域。

“我们下面的二级公司将采取以董事会作为主要管理形式,是完全市场化的。”孙勤说,由此推及国家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企业主体可以完全按照市场的方式来运营,但投资运营公司要服从国家管理层的决策。

中国核电已经在2014年中旬披露了招股说明书,按照目前上市的速度,核电板块将很有可能在2015年上市。而核技术应用板块目前已经在做上市准备。

或许在几年前,没人想到核电概念现在能这么火。而中核集团在核电上市方面也由于种种原因并没走在前面。

当初由于核工业对于保密性的要求,所有涉及核能的板块均无法率先上市,只能选择业务占比非常小的公司。而且,当时核工业的盈利能力并不如现在这么强,2004、2005年还处于亏损状态,很难取得好的业绩给投资者看。孙勤回忆,当时集团内部曾考虑过是否要借助中核科技的资本平台,注入更为优质的资产,但由于中核科技市值规模太小,很难将产业链的故事讲清,所以没有进一步实施。

除上市外,中核集团采用比较多的资本运作手段还包括“股权多元化”合作。

与去年中石化[微博]销售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制不同,中核集团在股权多元化方面多是与国有资本合作。“科研是最核心的部分,而产业则只要有控股权就行了。”孙勤说控股比例并不一定要超过51%。

按照孙勤的判断,引入相关行业甚至竞争对手的资本有两个优点:一是引入资金,扩大市场规模;二是大家在一起合作,就能够消化彼此之间可能的竞争。

 
关键词: 核电 核电技术 孙勤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责任编辑:cp029]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新闻投稿 新闻投稿

本文链接:http://np.chinapower.com.cn/opinion/ 转载请注明

 
遵化人才网www.zhrczp.com

 
热门图文
编辑推荐
点击排行榜
黄岛招聘网www.hdzp.com
经营性网站备案 可信网站 网站荣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